
中國網財經4月10日訊 “任何一個城市的攝像頭,每天産生的視頻都要至少一百萬天才能看完,但這些數據卻從來沒有被當作資源。”最早提出城市大腦的王堅在深圳再次呼籲,要把數據變成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資源。
4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受邀在由工業和資訊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分享對城市大腦項目的實踐和思考,本次論壇在第五屆電子資訊博覽會期間舉行。
“我們喊了這麼多年的智慧城市,忽然發現沒有大腦,智慧無從談起。”王堅介紹了城市大腦的緣起,“一個有數據大腦的城市,才能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2016年4月,王堅牽頭13家本地企業,跟杭州市政府聯合發起城市大腦項目,並在去年10月的雲棲大會上正式發佈。城市大腦的目標是用數據資源幫助城市決策思考,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最終把數據變成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資源。解決交通擁堵,成為城市大腦迎接的第一個挑戰。
去年9月,城市大腦交通模組在杭州市心路投入試點後,該路段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3%至5%,在部分路段有11%的提升。目前,杭州已有超過5萬個交通攝像頭接入城市大腦。今年3月,蘇州也加入了城市大腦的行列。
中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城市數據的豐富性遠超西方國家,這是王堅在中國探索城市大腦的信心所在,“中國的老百姓用手機買烤紅薯,美國的老百姓還在用支票付水電費。你可以想像中國人對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信心有多大,城市沉澱的數據又有多麼豐富。”
王堅同時強調,中國的城市發展今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自己解決問題。“城市大腦是中國為世界所做的重要探索,它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就像電網;而數據也將成為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資源,超過土地。”
以下為王堅演講全文
這幾年我們談了很多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還包括今天令人熱血澎湃的人工智慧,也有很多困惑。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面對的是怎麼樣的世界?從小到幾千人的小鎮,大到幾千萬人的城市,網際網路正在給人類、給城市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我想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網際網路變成一個滲透率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像電、水一樣的基礎設施滲透到過去到不了的地方。
過去人類生産、活動依靠的是大自然給提供的石油、煤、土地等資源。今天人類活動所産生的數據正在變成人類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可能大家都沒有意識到,今天一個城市所沉澱下來的數據遠遠超過大家想像。舉一個例子,我最近看過一個材料,中國一個普通城市的攝像頭,每天産生的視頻都要至少一百萬天才能看完,如此巨大的數據量,但沒有人意識到這些數據可以被當作資源,來解決我們今天面臨的諸多挑戰,包括交通問題、生活品質問題、城市的發展問題。這讓我們想到一個城市發展到今天,除了電網、水、地道通道、地鐵,是不是還需要一個特別的東西,就是城市大腦。
每一個城市都需要城市大腦,這蘊含三個意思。一是每一個城市需要把城市積累、沉澱下來的數據,當成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看待,就像土地資源、水資源等一樣重要。
二是城市大腦的思考和運作需要有機制,才能把寶貴的數據用來改變和服務城市,讓城市變得更美好。就像沒有國家電網,電無法抵達每一個家庭,無法讓人人、處處、時時都能用上電。今天我們的交通攝像頭,可能罰了款,但是它沒有優化城市交通,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機制讓數據流動起來,來解決實際問題。我説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南極到北極,而是一根桿子上裝著攝像頭它們之間是沒有任何流動。
三是城市大腦是城市非常重要的“標配”,非常重要的探索,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但是城市大腦是城市的“標配”被認同也會需要很長的時間,就像大家認同一個城市需要建電網一樣,它也經歷了很長的時間。
城市大腦非常有意義,因為它可以給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帶來很大改變,比如交通,如果我們把各個維度的數據整合起來,比如交通視頻監控,比如車輛行駛軌跡,比如高峰時段、非高峰時段的紅綠燈數據等,用來管理交通,優化紅綠燈就有可能減少城市擁堵。
如果我們讓這些數據流動起來,對老百姓的生活就有可能帶來改變。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資源,很多事情都可以改變,但是時間資源卻是無法改變的。如果我們讓城市數據流動起來,當老百姓需要排隊、需要多次奔走排隊所做的事情,一次排隊就能做好就可以讓老百姓可得到好處。浙江講讓老百姓辦一件事情只要辦一次,讓數據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優化。
我為什麼説城市大腦項目是中國在為世界探索,因為今天在世界範圍裏,還沒有人也沒有一個城市把建設城市大腦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就像歐洲人發明瞭電,但卻是愛迪生首先在美國把電變成基礎設施。今天我們需要利用城市大腦這樣的項目推動,利用城市的數據資源來更好得管理和治理城市,把城市大腦變成每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這其實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因為這其中不僅有技術的挑戰,還有法律的挑戰等,中國做這樣的嘗試和推動,能夠給世界做出探索。
為什麼説中國有條件做這樣的探索?
其一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對網際網路的使用是非常特別也是普及和領先於全世界其他地方的。開玩笑説,今天中國的老百姓是拿著手機在地攤上買烤紅薯,但是在美國,老百姓還是拿支票付水電費。這個例子體現的差別或者説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用手機買烤紅薯的百姓對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信心非常大,大家可以想像這樣的中國城市沉澱了多少老百姓活動的數據,這是用支票支付水電費的美國所不及的。因為過去這十幾年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中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擁更多的數據資源。
其二中國面臨問題和挑戰比別人要大得多也要多得多。我和一個交通專家聊天的時候,他説中國的道路複雜度比任何一個國家要大得多,因為中國的路口不是四岔路口而是“十二叉路口”,因為路上跑車、人、自行車、牲畜等等。中國交通的狀況非常複雜,挑戰非常大,我們不可能指望別人來替我們交這個學費,來探索,然後讓我們享受他們探索完的成果。
最後,我想強調兩點,一是當我們談了這麼多年大數據,但都把數據當作IT而不是資源。政府應該成立的,不是大數據局,而是數據資源局,像重視國土資源重視數據資源。
二是我們過去這麼多年談論智慧城市,但“沒有大腦”的城市,智慧無從談起。一個有數據大腦的城市,才能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今天中國正在發生很多事情,中國值得為世界去做這麼一次探索,讓我們交的學費幫助世界其他的城市變的更智慧、更美好。
(責任編輯: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