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8日訊 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拉開帷幕。中國網財經記者近日獲悉,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帶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提案聚焦源於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打造中國特色營商環境。
王俊壽表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高品質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上海始終堅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在優化國內營商環境任務中,上海也應主動承擔起為國家“試製度”的責任,利用國際金融中心資源優勢,對標國際先進版,為打造中國特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上海經驗”。
國內營商環境現有問題及分析
第一,金融法治與金融中心的國際地位仍不匹配。金融法治體系作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仍不夠完善,金融法治水準的國際認可度有待提高。二是部分金融法律法規與國際通行規則有效銜接不夠,尤其是涉及離岸金融、跨境金融的法律適用和管轄權等問題較為突出。三是金融領域立法的前瞻性和科學性不足,地方金融立法有待加強,長三角區域協同立法和協同治理機制需得到建立和完善。
第二,稅收政策環境對海外金融機構和專業人才吸引力仍顯不足。與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稅收競爭力偏弱。一是企業稅負結構性偏高、個人稅負整體偏高,納稅次數、納稅時間、總稅收和繳費率等納稅指標排名落後。二是缺乏專門針對金融中心的稅收支援政策,稅收抵扣和優惠政策較少。三是稅收透明度不足,缺乏高效、專業的稅務服務。
第三,ESG水準將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潛力。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息息相關。目前上海尚未形成系統的ESG法規、制度體系和投資機制;企業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綜合水準偏低;ESG披露標準不統一,投資者保護、可持續投資、綠色金融的探索和實踐剛處起步階段。ESG水準可能會成為制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可持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
建議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 打造中國特色營商環境
王俊壽表示,營商環境硬體猶如土壤,土地好,莊稼才能長得好;營商環境軟體猶如空氣,空氣優,才能百業興。營商環境“築好巢”,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才能“引好鳳”。上海市自2018年起,每年歲末年初都會部署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2023新年伊始已推出優化營商環境6.0版行動方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優化營商環境還需從軟體、硬體雙向發力,雙管齊下,進一步圍繞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形成合力,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提升,更好發揮上海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為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作出更大貢獻,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基於上述分析,王俊壽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法治引領,提升國際金融營商環境法治化保障水準。堅持法治思維引領,進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規,發揮法治在營商環境建設中的規範和保障作用,以法治力量推進政治安定、社會安寧、經濟安全,為營商環境營造安全大前提,為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援。二是加強金融司法國際交流傳播,提升我國金融司法的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建設國際化的仲裁和調解機制,探索建立更多適用國際通行的金融仲裁規則。三是加強地方金融立法,為中小企業發展、智慧財産權保護、勞動者權利保護等提供制度保障。在浦東尤其是臨港新片區推動制度創新,探索建立長三角地區跨省立法協同機制,重點推進長三角營商環境的聯動認同。
第二,政策支撐,打造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專業人才高地。依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臨港新片區,探索制定國際金融中心稅收支援政策。一是擴大金融業增值稅的抵扣範圍,對重點發展的金融業細分行業和金融創新産品提供適度稅收優惠。二是探索對跨境金融、離岸金融試點業務制定配套的稅收優惠安排。三是對標國際標準,探索建立新的徵管和納稅服務模式,增迦納稅透明度,降低徵納成本,減少企業納稅費用。四是將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醫療保險支付列入個稅專項扣除的適用範圍,使得中外資金融機構專業人才享受同等稅改紅利。
第三抓住機遇,促金融中心綠色、可持續和高品質發展。加強ESG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法規制定,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支援和投資保護。鼓勵企業更加重視環境問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公司治理水準。提高企業ESG披露標準和透明度。二是優化綠色金融發展營商環境,推動金融綠色和可持續的轉型發展,推動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ESG生態體系,建設上海ESG投資國際合作促進機制,將上海打造成可持續、高品質發展的國際金融中心。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