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6日訊 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拉開帷幕。中國網財經記者近日獲悉,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帶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提案聚焦關於加強房顫疾病篩查,提升房顫診療能力,完善房顫全病程管理,建立覆蓋城鄉的房顫診療系統。
房顫診療能力需進一步推廣新型技術和醫療資源下沉
孫潔表示,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和房顫疾病發展的形勢,我國房顫診療工作面臨著現實的問題和挑戰。
第一,房顫患者篩查不夠,早期治療不足。房顫是慢性進展性疾病,通常由陣發性房顫轉變為永久性房顫;房顫的早期治療可避免患者由房顫最終引起卒中從而致死致殘。目前房顫患者的疾病篩查和早期治療工作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主要的問題在於患者對房顫的認識仍存在較多的盲區,早期管理和治療不足,導致疾病直接發展到卒中和心衰的階段,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較大的損失。
第二,房顫診療能力仍較為局限,需進一步推廣新型技術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目前,從全國範圍來看,可以開展射頻消融治療的電生理醫師數量還極為有限,房顫治療的硬體設施導管室,以及射頻消融設備在大多數非中心城市的醫院普及還很不足,同時房顫治療新技術醫院入院時間較長,醫院準入存在困難,限制了患者及時得到救治。
第三,房顫射頻消融手術治療的醫療服務項目收費定價總體偏低,醫務人員動力受限。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的手術醫療服務項目收費很多區域執行的仍然是很多年之前制定的標準,總體上相對偏低,無法體現房顫治療射頻消融治療的技術難度,與醫生前期巨大的時間投入不相匹配,也限制了醫生去學習電生理這門難度較大技術的動力。
第四,房顫患者全病程管理缺失,規範化診療仍需要加強。房顫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仍存在較大問題,主要表現為房顫病人進行有效轉診治療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對手術治療患者的後期管理缺失;同時在醫院院內房顫患者得到規範的全流程管理的機制不明確,對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機制尚未建立。
建議建立並完善覆蓋城鄉的房顫診療生態系統
孫潔表示,建議通過有效的政策引導,加強政府投入,通過加強疾病篩查,提升診療能力,完善全病程管理,建立並完善覆蓋城鄉的房顫診療生態系統。
第一,建立房顫疾病全方位篩查機制,推動更多的患者早診早治。房顫的早期干預治療將有效降低這個疾病的危害,減少後期的致死致殘事件的發生。對房顫病人的早期篩查和儘早納入規範化診療,以減少後期的災害性事件發生;可以考慮逐步將房顫納入重大慢病並開展常規化的全民篩查。
第二,加強政府投入,擴大新技術準入路徑,推動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下沉,全面提升我國房顫診療能力。為滿足廣大區域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應將導管室建設作為下一階段醫療機構硬體設施提升的重要工作方向,加大對房顫射頻消融手術治療設備的投入,同時參照卒中和胸痛中心,建立並加強對房顫中心的重視和資源投入;同時通過完善審批的綠色通道,簡化産品挂網流程,縮短入院週期等綜合舉措推進房顫消融手術治療的新技術儘快進入臨床使用,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
第三,以價格杠桿推動政策引導,鼓勵醫療機構開展房顫射頻消融手術。針對目前房顫消融治療醫生手術醫療服務費用整體偏低的現狀,應結合國家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進行相應調整,以符合該手術的技術難度和醫生勞務與時間投入;借助2022年電生理帶量採購的時間窗口開啟房顫射頻消融手術的醫療服務價格的專項調整,讓電生理醫務人員的技術和勞務價值得到更加合理的回報,鼓勵醫務人員學習開展技術難度大的電生理手術,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第四,完善房顫診療的全病程管理流程,將房顫患者納入房顫診療的規範化診療體系。加強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對房顫病人的管理和轉診機制,搭建醫療機構之間對房顫患者的規範化專病管理系統,並借助現代資訊手段對房顫患者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控,其次是加強醫院內部的房顫規範化診療流程的建立和完善,對於房顫患者應第一時間納入規範化管理流程對開展持續的管理;同時也要考慮對於房顫全病程和規範化管理能匹配給予“醫療服務補償機制”可考慮通過建立醫療服務收費的方式確保這項工作可以持續開展。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