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媒體析紅包魅力:地上1塊懶得撿 紅包1分搶得歡

  • 發佈時間:2016-02-21 07:44:00  來源:成都商報  作者:鐘何  責任編輯:劉波

  為什麼掉在地上的1塊懶得撿

  紅包裏的1分 你卻搶得歡?

  中國人有過年發紅包的傳統,代表長輩對晚輩的祝福。而網路時代的紅包則是現代科技與傳統習俗的結合,因為快速、熱鬧、刺激,吸引了萬千公眾的積極參與。很多人吃飯、坐車、走路,都低頭緊盯手機,生怕錯過紅包;有人曬出了“紅包鬧鐘”,起早貪黑流竄于親友工作群;有人列出“搶紅包日程表”,總結出“搶紅包攻略”;還有人開發了搶紅包的APP,甚至研發了搶紅包機器人……隨著微信、支付寶、微網志等紛紛加入紅包大軍,漫天飛舞的紅包大戰可謂越來越瘋狂。

  不論是1分、5毛,還是13.5元、68.9元……有人紅著眼眶熬著夜,不幸患上眼疾;有人數十次與紅包擦肩而過,鬱鬱寡歡;還有人誤入網路詐騙陷阱,洩露了個人賬戶等資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為了1分錢的紅包拼個你死我活?1分錢這麼少,為什麼還有人為了它起早貪黑?這個小小的紅包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

  虛擬關係需要一點真金白銀來認證

  發紅包是因為過年了。其實不止過年,婚喪嫁娶,都會用到紅包,這些情境的共同特點就在於:人們聚到了一起。

  我們人類是社會動物,千萬年進化形成的群居性和社交需要,也在網路時代被搬到了社交軟體上。收發紅包從來都不是一种經濟行為,而是一種社交行為。一搶一送之間,説明人們在社交群體中需要存在感,以及渴望交流的內心願望。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推算人類社交能力的上限,能穩定維持的關係不會超過150人。但是現實生活中,多數人的聯繫人數目可能早已超出了這個數字。那這麼多的關係要如何維繫?在網路時代,點讚、群發等方式,就成了交流的捷徑。

  網上的關係,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虛擬關係,看似親密,實則疏離。過年時,正是人們結束了一年工作,開始聚集團圓的時候。這時也尤其凸顯出網路人際的虛無。按早些年的傳統,只能是群發短信,或在群裏複製粘貼送祝福。網路的便利,也正是網路的限制——它太輕易了。除夕夜此起彼伏的短信鈴聲,各種抄來抄去的祝福語,越來越缺乏真誠和溫暖,誰還會把這些當回事呢?

  搶紅包的火爆,就是迎合了人們的這種需求。在任何時候,人類都渴望與他人産生更深層的聯結。相比于口頭上的甜言蜜語,紅包就有分量得多了。作為一種極具形式感的、“有分量”的社交行為,它對於人際聯結的品質給予了嚴肅的認證:看!這是真金白銀!就算我們平時關係沒那麼密切,但我是拿你當回事的!收紅包的人開心就不用説了,發紅包的人其實也很高興。這一行為讓雙方同時確認:“我們之間是有聯結的,我並不孤獨。”這表明,人們在網上的關係,需要一點真金白銀的認證。

    網路賬戶中的錢,似乎更“值錢”一些

  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賬戶”概念——即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許多心理賬戶,人們會把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賬戶內。

  心理學家奚愷元教授曾經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他的一個學生每次找他討論問題時,都要轉乘1小時的公交。有一次奚愷元給了學生100元作為回去的交通費,結果學生一下樓就叫了輛計程車瀟灑地走了。如果奚愷元付給學生的100元是作為勞務費而不是交通費,學生表示那她就會把這100元收好,繼續轉乘公交回去。同樣一筆收入,僅僅是支付的名義不同,都會帶給人不一樣的心理感受,這是因為人們會受到收入來源的影響而將它們歸入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

  從經濟學上講,每1元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1元就是1元,不管它是你辛苦掙來的1元、撿來的1元,還是搶紅包搶來的1元,它對你的效用都是一樣的,就是讓你的總財富增加了1元。

  但不同的“心理賬戶”中的1元卻是不可替代的。“心理賬戶”中的錢從來都不講究絕對值,正是我們對網路的認識,賦予了網路賬戶一個較高的心理價值——辛苦搶來的紅包,它的價值要遠大於地上撿來的錢。何況你在點開“拼手氣群紅包”之前,並不知道能不能搶到?搶到了裏面有多少錢?

  每個人都有可能拿到金額隨機的紅包,這樣拆開時就會感覺到一種意外的驚喜,一不小心成了“手氣最佳”,還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榮譽感……這些動機都會讓你忍不住在手機螢幕上點了又點。因此你才會覺得,網路賬戶中的1分錢甚至比工作收入賬戶中的10元錢,更“值錢”一些。

  禮尚往來,互利互惠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現實生活中的走親戚發紅包往往被人視為苦差,給少了擔心不落好,給多了錢包又受不了。而在網上,我們一甩過去“討”紅包的羞澀扭捏,進入全民瘋“搶”的紅包模式,趣味性使這項傳統重獲生命力。

  同樣是收發紅包,心情可謂大不同。為什麼?一大原因可能在於時代變遷。從前我們仰賴親族照顧,如今卻要靠“多個朋友多條路”。從前一姓就是一村,大家雞犬相聞,如今親戚天南海北,一年才聚一回。現代人更重視找到同好的職業圈,共同度過昨天今天明天。當你在一個小社群裏投入許多時間精力,這個圈子感覺上就是你的大部分世界,裏面的悲喜動蕩也會牽動你的心。

  1分錢或是1塊錢又怎麼樣?重要之處在於,它是真的,我與他人的互動也是真的。有美國研究者利用磁共振成像術觀察腦部活動,發現同樣是花高價買飲料,買給自己會讓吝嗇鬼心痛不已,買給別人反而讓他們松一口氣。事實上,同樣是花錢,用在自己身上叫花費,用在小夥伴們身上,則可視為投資,能給花錢者帶來更多幸福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平常節約的人更舍得為他人付出。

  既然是投資,自然有回報。東方文化本就在意“回禮”,出於互惠心理驅動,大部分人在收到紅包後會回饋社群,容易在群裏形成“你發我發大家發”的迴圈風氣。從心理學上説,其一,社群長久存在,相信自己未來還要和這群人打很多交道的人,付出的動力就更強;其二,有人以身作則,隨大流是人之本性,發放紅包的人越是多,帶動參與進來的人也越多;其三,堅持公平誠信,唯有讓人認識到你是“合作者”,才可能在未來獲得社群的支援。(鐘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