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融迎來全新發展機遇,萬億賽道徐徐展開,但其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待解難題,如何擴大個人養老金的發展空間,滿足多元化的訴求設計産品便是其一。11月23日,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全球視野下的國民多元化養老金融體系展望”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透露,首批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金融機構已經確定,個人養老金産品陸續推進,目前個人養老金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即將啟動實施。同時他還表示,個人養老金的實施,涉及政府多個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需要不斷加強工作協調,形成工作合力。
蓄勢待發 仍存難點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及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的明確,我國養老金融改革已迎來新的方向。
隨著政策的陸續出臺,個人養老金制度也即將進入到實施階段。
李忠指出,個人養老金是一項全新的制度,實施中還會有一些始料不及的情況和問題,要通過試點總結經驗,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研究完善相關政策,如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設計更加穩健的金融産品,研究二三支柱銜接的條件和路徑。
在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民養老保險”)董事長葉海生看來,隨著相關政策逐步落地,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開啟了破冰之旅,但能否行穩致遠,順利到達彼岸,還需要政府、監管、市場參與者以及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共同努力。
尋找打開市場“密鑰”
綜合種種待跨越的難題,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個人養老金的發展,更好地完善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鼓勵個人提前積累、提前規劃也尤為重要。“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參與養老金管理的機構,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攜手共進,創新産品供給,為不同人群提供更多看得明白、操作便捷、收益穩健的養老金融産品,要廣泛開展投資者教育,擴大宣傳面,普及養老金融的基本知識,培養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用實踐來積累財富。”葉海生指出。
此外,個人養老金産品從積累到領取可能要跨越二十年、三十年的週期,在這一週期內,企業能不能足額兌付,不僅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也是每個養老金産品提供商、服務提供商必須完成的任務。國民養老保險總經理黃濤表示,發展個人養老金還是要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審慎投資,不過,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是因為外部市場是很不確定的;二是投資收益率和風險永遠是相伴相隨的,投資想提高收益率,風險就大了,這個時候堅持投資定力很重要,特別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風險要有充分的研判。
“金融機構建立長期的投資機制是關鍵。”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表示,比如30歲、40歲的客戶存入資金後到退休期間,金融機構至少有二三十年的投資期限,這意味著有好的投資可以回報給客戶很重要。
除了開發收益率高、收益穩健的養老金融産品外,對參與個人養老金廣大的民眾而言,給予個人養老金方面專業的投資諮詢和服務也非常重要。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認為,民眾需要專業的諮詢,供給方就需要專業的隊伍,培養一批在這方面專業的人士。
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與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個百分點。人人皆養老,養老問題關係到每個人。
養老金融服務的改革與發展,便是滿足多元化養老需求、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必經之路。對於個人養老金未來的發展前景,與會專家與嘉賓認為市場廣闊。鄭秉文表示,總體的看法是前景可期,道路曲折。重視的程度層級越高,越有利於這個事業的發展,越有利於共同富裕,越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金維剛也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現在剛剛起步,萬事開頭難,道路肯定是曲折的,但它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特別對於中國來説,未來這方面的市場潛力巨大,需要靠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個人養老金制度是養老金、企業及職業年金之外的養老保障形式。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個人養老金由個人繳費進行儲蓄、投資,並享受稅收優惠,因此個人養老金被認為是一個空間較大的藍海市場。”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表示。
在於百程看來,個人養老金的核心是個人養老資金進行長期投資。目前,保險、基金、銀行和理財公司等領域均已經出臺相關辦法和機構産品試點,包括個人養老金保險産品、養老目標基金、特定養老儲蓄、養老理財。對於各類養老金融産品來説,由於産品類型的不同,在收益率、波動性、靈活性等方面會有不同,各類定位有所差異,從而滿足了不同養老資金的需要,同時各類産品又會有所競爭。但總體來説,對各金融機構均是整體性的長期機會。另外,個人養老賬戶是唯一的,資金賬戶只能在一家銀行,對銀行來説除了理財之外,還有賬戶、投資諮詢等其他衍生服務。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