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年報披露進入高峰期,頭部公募基金去年經營情況也見分曉。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3月31日,包括易方達、工銀瑞信、華夏基金、廣發基金、匯添富基金和富國基金等在內的23家公募基金去年合計實現凈利潤達272.02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317.22億元有所下降,降幅為14.25%。
從單個機構來看,有12家公募基金去年凈利潤超10億元,成功躋身“10億元俱樂部”,包括招商基金、博時基金、交銀施羅德和建信基金等,而業績表現最差的基金則出現了虧損。整體來看,首尾分化較明顯。同時,有7家機構凈利相較2021年呈現增長態勢,其餘16家均呈現下降態勢,反映出去年行業整體盈利情況並不樂觀。
多家金融機構在年報中表示,受去年市場波動影響,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有所下降,在總資産、凈資産和管理規模等方面,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或降低。
Wind數據統計顯示,在凈利潤躋身“10億元俱樂部”的12家公募基金中,僅有3家呈現正增長態勢,且增幅並不高;其餘9家則同比均呈現下降態勢,有5家降幅在10%至20%之間,降幅最高的更是超過35%。
東方證券年報顯示,2022年是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實施的第一年,理財産品打破“剛性兌付”,受國內資本市場全年震蕩走勢影響,各類産品回撤加大,資管機構也迎來“凈值化”的首次考驗。公募基金市場整體回落,投資者避險情緒較高,新發基金中債券類基金佔比約七成、權益類基金佔比顯著下降。
從多份金融機構年報來看,去年頭部公募基金盈利能力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市場環境所致,全年結構性投資機會並不突出,投資者交投情緒有所降低,機構投資收益也受到影響,多數公募基金的盈利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Wind數據顯示,另有中銀基金、海富通、興業基金、華泰柏瑞和農銀匯理等8家公募基金,去年實現凈利在1億元至7億元之間。其中,僅有2家實現正增長;6家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有3家降幅更是超過40%。此外,在23家公募基金凈利潤排行榜單中,排名最後一位的公募基金同比降幅更是達到187%。
上海某公募基金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去年公募機構整體經營情況並不樂觀,主要原因是市場波動較大,機構賺錢能力也有所下降。“雖然機構間凈利潤降幅差異較大,但普遍都與市場波動有關。”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