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及數字經濟,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線上購物、供應鏈管理以及疫情動態精準追蹤。這些都是數字經濟的一部分,但數字經濟遠不止這些領域。
1月12日,國務院發佈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下文簡稱《規劃》),對數字經濟包含的領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而且進一步強調了數字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地位,引起市場高度關注,讓數字經濟指數和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的數字經濟ETF瞬間成為市場頂流投資工具——這是截至目前滬深兩市唯一一個數字經濟主題指數基金。
Wind數據顯示,1月19日,數字ETF總份額6.66億份,相比上週五(1月14日)增加1.72億份,增長35%;基金總規模6.32億元,本週前三天累計凈流入1.63億元、日均成交額1.07億元。
曾深度參與數字經濟指數研究和追蹤的施紅俊博士對這個指數的突然爆紅並不感到意外。他曾在證監會下屬的中證指數公司工作過十餘年,2019年加入我國第一傢俬募轉公募的基金公司鵬揚基金,負責指數投資業務。施紅俊作為一名被動投資基金經理並不僅僅滿足於跟上市場貝塔,而是以能媲美主動基金經理的勤奮來緊密跟蹤經濟基本面與國家政策,高度關注指數成分股的品質,在政策和行業景氣的風口來臨前佔據好位置,這是他認為自己能發現一條有潛質成為市場“頂流”指數的原因。
在數字ETF被各路資金追捧後,施紅俊還能繼續發現下一個頂流主題指數嗎?“這固然會很棒,但我更希望的是,每條新指數首先要肩負起為投資者賺錢的使命。”
記者: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歷程是如何的?
施紅俊:我國數字經濟萌芽于1994年,當時中國正式接入國際網際網路,進入網際網路時代,至今數字經濟已發展近30年,每一個發展時期有其鮮明的特徵。
前十年(1994-2002)是門戶網站的時代,商業模式以新聞門戶、郵箱業務、搜索引擎為代表的業態,增值服務以資訊傳播和獲取為中心。
中間十年(2003-2012)是高速發展的電子商務時代,阿里巴巴在這十年快速崛起,先有“淘寶網”再有“支付寶”。這十年同樣是社交網路變革的時代,“部落格”、“微網志”加深了網民與世界的聯接,也加快了資訊傳播的速度。
近10年(2013至今)是網際網路全面滲透生活服務的時代,外賣、打車、家政等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解決,基於網際網路的模式創新也不斷涌現,如以解決“最後一公里痛點”而誕生的共用單車,因疫情而火爆的直播經濟等,這些也標誌著我國數字經濟已經形成基本格局,推動了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及治理方式深刻變革。
記者:結合頂層設計規劃,我國數字經濟未來的發展會有哪些亮點?
施紅俊:《規劃》中提到我國數字經濟未來的發展目標,表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2020年該數據為7.8%);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産業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數字産業化水準顯著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展望2035年,數字經濟將邁向繁榮成熟期,力爭形成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數字經濟發展基礎、産業體系發展水準位居世界前列。
圖1:“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主要目標
資料來源:《“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記者:數字經濟發展的載體、要素和方向是什麼?
施紅俊:首先,數字經濟發展確實需要載體傳輸。《規劃》中給“十四五”期間的基礎設施配套列明瞭方向,一個是資訊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個是雲網和算網融合的大數據中心體系的構建,還有一個就是基礎設施的智慧升級。基於此,網路通信、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網和計算都是數字經濟新型基建裏面必不可少的部分。
除了基礎設施,數據要素也很重要,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數據的蒐集,如何合法合理蒐集、處理和共用數據也是發展中重要的一環。《規劃》指出,強化高品質數據要素供給,支援市場主體依法合規開展數據採集,聚焦數據的標注、清洗、脫敏、脫密、聚合、分析等環節,提升數據資源處理能力,培育壯大數據服務産業。
至於數字經濟發展方向,主要是兩個,分別是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
記者: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這兩個概念聽起來很像,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區別?
施紅俊:産業數字化方面,《規劃》提出,大力推進産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深化重點産業數字化轉型,尤其是農業、水利、工業、商務、物流、金融、能源等。推動産業園區和産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當前已有不少城市發佈了地方《數字經濟》的發展規劃。
數字産業化方面,《規劃》指出,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瞄準感測器、量子資訊、網路通信、積體電路、關鍵軟體、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新材料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提升核心産業競爭力,著力提升基礎軟硬體、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産裝備的供給水準,強化關鍵産品自給保障能力。
記者:數字經濟的政策紅利存在很廣,普通投資者又該如何把握數字經濟的投資機會?
施紅俊:縱觀《規劃》全文,數字經濟包含的領域太寬太廣,然而這是下一個十萬億的賽道。投資者如果想把握數字經濟的投資機會,最省心最透明的方式就是通過指數基金買入。數字經濟ETF已于1月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從指數的構成來看,數字經濟指數在2021年下半年調整了細則,在行業上更聚焦數字産業化的方向。權重行業主要是電子和電腦,其中電子佔比44%,主要是半導體,電腦佔比36%,主要是軟體和安防設備。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數字ETF的權重行業和數字産業化裏面鼓勵發展的硬科技行業如積體電路、關鍵軟體息息相關。
記者:數字經濟指數的配置有沒有側重點?
施紅俊:我們看好半導體,原因是卡脖子領域國産替代的進程會持續加速,整個産業鏈在技術進步上有深刻變化,隨著汽車智慧化,半導體的市場空間仍廣闊,且數字經濟目前半導體權重側重在晶片設計上,晶片設計相比設備和材料的近一年漲幅是稍低的。
電腦上,2021年的科技行情下,電腦軟體板塊相對不溫不火。我們認為有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新能源的高成長確定性對高風險偏好資金有巨大的虹吸效應,卡脖子和缺芯催化了半導體板塊的情緒,電腦軟體的催化則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目前國內軟體公司多依賴To B業務,而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規劃先於採購,政府採購需求有望在2022年逐步釋放。
記者:數字經濟指數的估值目前來看高不高?
施紅俊:從指數基本面來看,數字經濟目前成分股的2021年加權ROE為18.6%(一致預期值,以成分股權重加權,後同),過去3年均值為17.3%,提高約1.3%。2021年一致預期凈利增速為60.8%(受益於2020年基數稍低,且半導體板塊受益缺芯,高增),2022年預期增速為33%,絕對數值仍高。目前數字經濟PE約57倍,與創業板指相同(創業板指估值分位數約75%)。(數據來源:WIND,朝陽永續)
從估值來看,數字經濟目前成分股所處的自身PE分位數加權值為43%,近5年PE分位數則為38%,處於合理偏低位置,同時成長性仍優異。因此從絕對估值上看,數字經濟成分股不算便宜,但這也是成長股的本質特徵,且相比自身的歷史估值並不貴(數據來源:WIND)。
記者:今年指數投資有哪些重要影響因素?
施紅俊:展望後市,我們對市場並不悲觀。一方面,今年國內的貨幣財政政策較大概率雙寬鬆,倘若經濟下滑,政策存在進一步寬鬆的可能性。由於國內貨幣政策克制,資金利率明顯高於歐美發達國家,通脹壓力遠低於歐美。即使美聯儲縮表加快,國內貨幣政策仍有極高的獨立性,海外縮表對國內流動性的衝擊較小。另一方面,房住不炒政策較難放鬆,居民在炒房上的信仰大概率逐步坍塌,考慮到我國居民投資中權益佔比僅5%左右,遠低於美國35%以上的水準,因此國內居民財富搬家趨勢會為A股市場提供長期的資金流入。
當前來看,市場風格或許還會在價值和成長上搖擺,但成長風格調整正好提供了佈局良機,數字經濟作為未來成長先鋒,必將充分受益於時代的紅利。而且,數字經濟核心標的估值相比歷史處於合理水準,基本也依然良好,因此,我們長期看好數字經濟。搶先關注數字經濟的投資機會,目前數字經濟ETF有其獨特性。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