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前兩個交易周,突如其來的調整讓投資人猝不及防。“連續幾個晚上失眠,淩晨兩點還在研究投資組合。”私募基金經理王可(化名)直呼“壓力太大”。
相似的劇情在多位基金經理身上上演。為應對壓力,有人互相取暖,做起“心理按摩”,還有人多次復盤審視自己的投資組合。除了下跌本身帶來的壓力,焦慮背後還有多只“無形的手”在助推。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為避免因追逐短期業績而影響投資決策,不少基金公司正打造長期考核機制,引導投研部門更專注于獲取長期收益。
基金經理做起“心理按摩”
一則基金經理的自我調侃引發投資人的共鳴。近日,西部利得基金量化投資總監盛豐衍在社交媒體平臺表示:“這幾天跌得都不敢去丈母娘家蹭飯了。”基民對此深有同感,有人感嘆:“新年來連續虧損,投資太難了。”
另一位基金經理王園園則擔憂收到老朋友的問候,發文感慨:“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最怕朋友突然關心,相信大家都懂這種感覺。這一週,我不斷地收到老朋友的問候,大家的關心大多與在座的朋友們大同小異,都在迫切地問市場怎麼了?”
2022年以來,市場大跌,基民感到焦慮,基金經理也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多位基金經理表示,最近太難受了,心理壓力過大。面對成長股輪番調整的行情,某私募基金經理感嘆:“連續幾個晚上失眠,淩晨兩點還在研究自己的投資組合,導致白天頭一直痛。”壓力來源於多方面,既有市場下跌帶來的自我懷疑,也有來自於外部渠道的壓力。有基金經理自責稱:“去年醫藥板塊調整,今年開年接著跌,壓力比較大,有時會懷疑自己做的太差了。”
市場帶來的壓力逐步向下傳導,研究員也無法避免。一位研究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最近這段時間基金經理壓力很大,過去“喜怒不形於色”的基金經理近期對研究員要求格外嚴格。“基金經理要求研究員對市場反應更迅速。有時候還會出現‘壓力外包’的情形,出了問題就怪研究員認知不到位,或者是沒有及時把握變化。”上述研究員表示。
還有私募人士調侃:“虧錢事小,失節事大。”他表示,“私募行業圈子比較小,如果業績差得離譜,自己都覺得過意不去。過去幾年業績都非常好,優秀是我們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要求。”
應對壓力,有人互相做起“心理按摩”。一位私募基金經理透露,最近和同行的聯絡變得更多了,常有朋友打電話安慰,互相調侃近期跌幅慘重。
也有基金經理通過運動、讀書來排解壓力。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我們這個行業心態很重要,平時會有壓力,但我的心態還是不錯的,無論漲跌,這些年下來,心態已經可以保持比較穩定。我覺得一定要多些運動,出出汗就能排解壓力。另外,多讀一些歷史,就可以更多地學習到怎麼應對這些變化,怎麼去應對各種挑戰。古人的智慧中有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理解,古今中外人性都是非常類似的,這種貪婪、恐懼總是一樣存在的。多看這些東西對於我們理解這個市場有很大的幫助,也有利於我們把自己的心態擺正。”
除了疏解情緒,基金經理需要反覆確認此前的投資決策是否準確。不少基金經理應對壓力的方式就是密集討論,每天都需要復盤,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準確?對行業、公司的判斷有沒有出問題?面對連續下跌的市場,上述基金經理表示:“我也不想看自己投資的股票了,但沒有辦法,現在反而更需要盯著每一隻股票的走勢,保持敏銳度。”
在實際操作層面,為降低波動,許多基金經理在降低倉位的同時,減小持倉的集中度,並在組合中更多配置防禦性股票。“近期調整了組合中20%左右的配置,少量加倉了低估值或大盤藍籌股。此外,行業配置也更加均衡。”一位基金經理透露。
壓力來自多方因素
除了市場調整本身的壓力,渠道的推波助瀾加劇了基金經理的不安。近期,不少凈值下跌較多的機構面臨來自客戶的連續質疑,不少客戶非常直接地表達了不滿。一家近期跌幅慘重的百億私募,在微信群遭遇渠道冷嘲熱諷。
反之,短期業績靠前的私募則受到了渠道追捧。一位私募人士透露,最近産品的凈值逆市上漲,引來渠道客戶關注,不少渠道客戶都在群裏諮詢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以及持倉方向是什麼,還有客戶經理私下添加其微信諮詢。“凈值發出來那天,基本上一整天都在回復客戶消息,比平時還要忙很多。”上述人士透露。
另外,市場追逐短期業績的風向也影響了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雖然都在提倡考核長期業績,公司業績考核也結合一年期、三年期業績綜合考量,但市場風向仍是看重短期業績。”上述人士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公司做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很難像以前一樣進行左側投資。然而,短期投資拿不住,並且投資效率太低。當短期業績不佳時,可能會面臨贖回壓力,同時遭遇業績下滑和規模縮水的壓力,對凈值在面值附近徘徊的基金經理壓力比較大。”
“機構總是在博弈,雖然很多管理人也不想這樣,但現實就是如果短期沒有具有誘惑力的業績,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規模就很難增長。”業內人士表示,尤其是公募基金更加看重業績相對排名,部分投資者的持有週期也相對比較短,更關注過去三個月誰表現最好、過去六個月誰表現最好,客戶的決策模式反過來引導基金經理更加追逐短期業績。“長期業績好並不必然能轉化為規模提升。如果基金連續兩年運作平穩,但業績屬於行業中游,加之行銷力度缺乏,很可能會被埋沒在眾多基金中。”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表達了他的苦惱。
一些持倉相對均衡的基金經理,産品表現較為平穩,在短期波動中則更加樂觀對待市場下跌。“我們的投資風格比較均衡,最終的結果是業績在多數月份不會那麼突出。總體而言,私募基金客戶持有週期更長,更加注重財富的保值,有的客戶接受了我們的投資理念,就會看淡短期漲跌,因此我們感受到的壓力相對較小。”北京某私募基金經理表示。
引入長期考核機制
實際上,為避免整體投資決策過於短期化,不少基金公司正引入長期考核機制,引導投研部門更專注于獲取長期收益。
一位公募人士介紹,公募基金有多種考核維度,一種是考核相對排名,另一種是跑贏基準。對於行業基金來説,以行業基準來考核相對更公平,只要創造出相對於行業的超額收益,這樣基金經理的心態就不會那麼受影響。
許多公募基金通過投研組織改革,在運作體系和考核權重上均更加有利於引導基金經理長期投資。據天弘基金內部人士介紹,2018年,公司內部開始改革,所有主動權益投研部門的人員按消費、科技、醫藥和製造週期四大行業進行劃分,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只能在自己的行業內進行研究和投資。相較於以往研究、投資各自獨立成部門,改革後組內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的投研溝通效率和頻次提高,更重要的是,投資也越來越瞄準長期業績。相比于追逐熱點、淺嘗輒止,在改革之後,基金經理更專注于某一個領域長期潛心研究,杜絕短期行為。
此外,許多行業主題基金投資集中在單一行業,難以避免行業本身波動帶來的回調,如果恰逢行業處在冰點,短期考核就無法體現基金經理真正的投研實力。因此,基金公司推行長期考核機制。北京某私募基金經理介紹,公司考核分為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看一年期業績,第二個維度是看兩三年的業績,兩個維度綜合評估。在他看來,短期業績差並不代表基金經理能力弱,如果長期業績仍然排名靠後,公司考核予以不達標也更具有説服力。
另一私募基金人士稱,公司過去處在一個快速發展不斷壯大的階段,需要有新生的力量加入到投研團隊裏來,所以考核週期設置比較短,但現在公司的考核正在引入一些長期因子。“長期業績是重要的考核項,公司對此的內部考核標準很高,要連續兩年或者三年達到公司設置的優秀線。這是一個‘乘積’的概念,會産生加分項,以給當年的業績增加額外的加分權重,經過最終調整後的組合業績來確定基金經理的表現等級。隨著公司整個體系越來越成熟,投研團隊也越來越穩定,應該會考慮加大長期考核的權重。”他表示。
上述天弘基金人士表示:“要推動投研部門更加專注,考核就要著眼于長期。在投研團隊進行行業化改革的同時,公司開始推行三年的考核期機制,業績以滾動三年的週期來考核,當年業績只佔整體考核的50%。”該人士介紹道,不論所研究行業處於景氣週期,還是處於冰點,基金經理的目標是選出所在行業中最優秀的企業。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