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作者:陸慧婧 方麗
終於出現了!
新年伊始,股市觸不及防的下跌,不僅使得一些去年重倉新能源的基金經理黯然失色,也給今年新基金髮行“開門紅”潑了“一盆冷水”。
2022年首周,新基金髮行就異常冷清,部分頂流明星基金經理“挂帥”的新基金首日募集金額也僅“個位數”水準。
不過,1月11日,新基金髮行市場迎來了難得的好消息,終於出現了一隻提前結束募集的主動權益産品。據基金君獲悉,興證全球基金旗下的興全合衡基金兩日大賣60億左右(最終數據以公告為準),宣佈提前結束募集,這成為首只在2022年首發並提前結束募集的權益基金。
募集僅兩個交易日
興全合衡宣佈提前結束募集
經過2022年首周的慘澹,市場已對新年第二周排隊發行的新基金“戰況”調低預期,不過仍有新基金逆勢取得較好的發行成績。
1月10日,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混合基金啟動首發,招商銀行(600036,診股)及興業銀行(601166,診股)主代銷,當日上午10點就傳出募集突破20億元的消息,全天募集金額達到45億元,與80億元募集上限相比,目標完成已經過半。
據渠道人士透露,截止1月11日中午,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混合基金募集金額已達50億元,受到市場追捧。
下午3點收盤之後,興證全球基金在官網挂出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公告中稱,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於2022年1月10日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22年1月14日。
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1月11日,本基金的募集情況已符合合同生效的備案條件。為維護基金投資者的利益,並有利於未來基金的平穩運作,根據相關文件約定,基金管理人興證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決定提前結束本基金的募集。認購截止日提前至2022年1月11日,並自2022年1月12日(含當日)起不再接受投資者的認購申請。

在業內人士看來,擬任基金經理任相棟過去兩年取得的較好業績是新基金髮行較受認可的原因。
以任相棟目前唯一一隻在管基金——興全合泰為例,Wind數據顯示,他自2019年10月17日任職以來,截止2022年1月10日,興全合泰基金凈值累計上漲了95.58%,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全年凈值漲幅高達24.09%,大幅跑贏同類基金8.18%的平均水準。
新基金髮行遇寒流
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産品“逆襲”
A股市場開年連續下跌,炸出了很多段子手,有基民調侃:“短短幾個交易日,2022年的新年願望從賺大錢變成了回本”,還有基金經理在社交媒體上打趣“這幾天跌得都不敢去丈母娘家蹭飯了”,調侃背後則是多數新基金髮行陷入低迷的冰冷事實。
截止1月11日,新年進入首發期的基金合計共有65隻,據渠道人士反饋,1月4日首發的15隻新基金中,截止1月5日已有部分基金首發規模突破20億大關,截止1月10日,部分基金募集金額約達30億,在同期發行的新基金中,這個發行成績已經算是非常理想。
除此之外,部分上周發行的新基金目前募集金額仍只是個位數,部分1月4日發行的頂流基金經理旗下新基金首發兩日募集規模突破10億,目前還在向20億大關衝刺;部分1月5日發行的新基金募集金額當前突破20億。
也有渠道人士透露,由明星基金經理陸彬掌舵的匯豐晉信研究精選基金于1月6日首發, 單日募集規模突破20億,目前募集金額也已超30億元。
相比之下,2021年開年首周短短的5個交易日內合計誕生了8隻“日光基”,5隻基金成立規模超百億元。
某大型公募基金市場人士用“十分慘澹”來形容2022年新基金髮行情況。“無論是大型頭部公司還是中小型公司,無論基金經理是業界知名度比較高的還是初出茅廬,銷售情況均十分慘澹。”
在上述基金公司人士看來,新年新基金髮行“遇冷”,並不是各大渠道對新基金髮行不上心。“事實上,據了解,基金公司以及銷售渠道對於年初發行的新基金都投入了很多的資源,部分公司的投入比例更是超過了去年同期水準,不過發行效果依舊不太理想。”
晨星中國基金分析師吳雪艷表示,開年基金髮行遇冷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第一、開年以來大盤和基金凈值波動較大,投資者信心受到衝擊,對參與新基金投資較為謹慎;第二、2021年基金賺錢效應不及前兩年,部分基民仍在虧損狀態,在所持有基金盈利以前申購新基金意願較低;第三、在監管的持續教育下,投資者在基金挑選上更加理性,缺乏亮點且沒有過往業績參考的産品很難吸引大量資金;第四、新基金市場不可能一直保持超常規的加速度發展,當前或許是回歸正常發展速度的時點。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人士對於開年新基金髮行情況持不一樣的看法。富榮基金總經理助理李鑫稱,目前開年的基金髮行數據依舊較短,不能説明新基發行遇冷。還要關注近期的新基金髮行安排,需要持續觀察一段時間新基金髮行的情況,才能判斷是否出現整體發行遇冷。
震蕩之下基金積極自購
金額逼近2.3億
在新基金髮行遇冷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紛紛宣佈自購,願意跟投資者共擔風險,目前金額已經逼近2.3億。
1月11日宣佈成立的南方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聯接基金,成立規模差不多達到7億元,其中南方基金運用固有資金認購達到2億元,佔比28.62%。這個是新年以來自購力度較大的一筆。

今年不少進入首發的新基金也有來自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自購加持,給與願意都是與廣大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用。
在1月12日正式進入首發的擬由馮明遠管理的信達澳銀智遠三年持有,信達澳銀基金宣佈使用公司固有資金認購500萬元。
而1月10日進入發行的兩隻基金均有基金經理宣佈自購。其中一隻為上投摩根投資總監杜猛管理的上投摩根沃享遠見一年持有,杜猛擬於募集期內出資500萬元認購。
另一隻為國曉雯管理的新基金中郵興榮價值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國曉雯承諾將自購300萬元,同時中郵創業基金的高管也將出資300萬元認購新基金。
在1月6日,明星基金經理陸彬管理的匯豐晉信研究精選基金髮行,而1月7日。匯豐晉信宣佈,公司管理團隊(不含擬任基金經理陸彬)已出資720萬元認購該基金;擬任基金經理陸彬及公司研究團隊已出資600萬元認購,合計1320萬元。
1月4日,李曉星、張萍聯合掌舵的銀華心興三年持有開啟發行,兩位擬任基金經理將分別出資認購200萬元、100萬元跟投新作。
業內人士表示,新基金髮行較為冷清的背景下,基金經理或者基金公司宣佈自購,可以一定程度提振投資者信心,在過去基金行業發行歷史上也屢見不鮮。他預計若新基金髮行市場持續低迷,自購情況可能會更普遍。
正確看待“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
長期價值投資是最理性的投資理念
在基金圈有句名言,“好做不好發,好發不好做”。在市場震蕩之下或許會帶來較好的建倉機遇,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醒,要正確看待看待這一現象,不可盲目,長期價值投資是最理性的投資理念。
吳雪艷表示,新基金市場的發行狀況一直都是反映投資者情緒的重要指標。當市場向好時,投資者申購新基金意願強烈,新基金髮行如火如荼;而在市場下跌時,伴隨著基金凈值的大幅下挫,投資者對基金投資産生抵觸心理,新基金髮行首當其衝受到考驗。這是大多數投資人身處市場被情緒影響而作出的選擇。
“從實際情況分析,在市場瘋狂上漲時申購新基金並不是一種理智的投資,對基金經理來説也不是一個‘好做’的時點。” 吳雪艷表示,首先,市場上漲時估值往往偏高,這時候發行的新基金建倉成本較高。其次,市場情緒高漲的時候往往意味著風險也較高,尤其是對於一些新發規模較大的基金,一旦行情出現震蕩,建好倉的基金也很難“調頭”。相反,當市場從牛轉熊走向低迷的時候,估值往往被低估,安全邊際也比較大,這時候對基金經理來説是比較友好的建倉時點。如果將投資期限拉長,底部發行的基金更有可能在反轉時獲取較好的投資收益。
吳雪艷提醒基金投資人,用理性的視角判斷市場的機會和風險很重要。新基金市場的發行狀況可作為判斷市場時點的一個參考。當新基金髮行異常狂熱的時候,投資者應注意風險,不去盲目追高;當新基金髮行降溫時,也不要過度恐懼,可以適當的逆向參與。
而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姚慧認為,首先,基金“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主要反映的是在市場極端行情下的極端表現,可能並不適合把其當做普遍規律。在市場高點時,投資者情緒極度樂觀,此時發行的基金,因為估值高企,存在系統性風險,對基金經理的能力更具挑戰;同樣的在市場低點時,投資者極度悲觀,而在此時艱難發行成功的基金,反而僅靠市場beta就能大概率實現正收益。
其次,以股票型基金為例,我們根據2017至2019年間月度基金成立數量判斷新發市場熱度,2019年12月、2017年9月、2月,新發基金10、10、9隻,為近36個月前三位,我們把這三個月份定義為“好發”,把每月發行1-2隻基金的月份定義為“不好發”。統計“好發”月份發行的基金和“不好發”月份發行的基金,成立1年、2年、3年的累計收益情況,我們發現,“不好發”月份發行的基金近1、2、3年的平均收益高於全市場所有股票型基金成立1-3年的平均收益水準,相同時間段的排名前1/2的概率分別為46%、53%和82%;“好發”月份發行的基金近1、2年的平均收益低於市場平均收益水準,成立3年之後,不再落後於市場平均水準,相同時間段排名前1/2的概率分別為25%、32%和44%。從統計數據上看,基金成立2年以內,“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現象基本成立。然而,不論是什麼時間段發行的基金,個體差異顯著。
因此,姚慧談到結論是,首先,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具體基金具體分析是一切投資策略的基礎。其次,基金髮行規模受各種因素影響,發行量下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是市場見底的標誌,因此也並不能為投資提供任何保證。再次,持有時間超過3年,發行時的行情對基金的業績表現的影響不再顯著,因此,長期價值投資是最理性的投資理念。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