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時代先鋒基金經理 周應波
長樂匯資本首席投資官張小仁
融通轉型三動力基金經理林清源
朱雀基金權益投資總監張延鵬
中泰星元基金經理姜 誠
中歐瑞博董事長吳偉志
⊙上海證券報 陸海晴 記者 趙明超 ○編輯 吳曉婧
任正非日前的採訪實錄刷爆朋友圈,也在資本圈基金經理中圈粉無數。他們從任正非的採訪中看到了什麼,又有哪些感悟?對他們的投資有哪些可資借鑒之處?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幾位業績較好的基金經理,看看他們所思所想,有何感悟。
上證報:看完任正非採訪全文後,整體感受是什麼,有哪些思考?
吳偉志:印象最深的是任正非説的“感恩、開放、遠見、務實”,這些與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草根氣質非常契合,或許正是深圳能不斷成長出全球性大企業的基因。
張延鵬:在這種時刻仍能保持擁抱世界的博大胸襟,難能可貴。
張小仁: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清醒”。任正非的講話,讓市場對華為的真實能力有了更為清醒地認識,他們有敢於跟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一起競爭的勇氣。世界的科技進步需要全球高科技企業的共同努力,這其中也包括中國高科技企業。
上證報:在投資中如何去發現、甄別並投資二級市場的“華為”?
周應波:選擇真正把資源投入到科技創新領域,去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林清源:華為一個顯著特點是全員持股模式,科技公司以人為本,華為的股權結構對科技人員産生了很強激勵。在二級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時,我們非常關注員工的激勵是否充分。
上證報:縱觀華為成長史,企業家精神不可或缺。在投資中,你們如何去看待企業家精神?
周應波:企業家精神是非常關鍵的,甚至可以説在投資中是佔80%以上的權重。例如,人口紅利其實是階段性紅利,會給企業帶來成長,但是真正能帶領企業超越階段性紅利,走向國際,取得大的突破,一定是企業家精神。
姜誠:企業家精神顯然是成就偉大企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必要條件。好投資的標準是“物超所值”,商業模式、競爭優勢和企業價值評估是問題的全部,企業家精神顯然是這個模型中的重要輸入變數,但並非充分條件。
上證報:大家越來越關注進口替代,有哪些細分品種值得關注?
姜誠:國産替代進口是一個長期邏輯。從單一成本領先,到性價比優勢,再到綜合效率優勢,最後達到技術上的領先,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製造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來看,機會存在於很多細分製造業領域:專用設備、器件、材料等等。
吳偉志:進口替代已經出現在很多領域,傳統行業基本上已經完成了這一過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這一過程還在進行中,對於一些技術仍然處於升級進步的領域,這種替代時間會更漫長一些。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