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人民銀行部署加強移動金融App管理以來,移動金融App綜合治理已近五年。如今來看,行業合規度大大提升,機構問題亦有所改善。不過,據2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多方採訪梳理來看,行業一個同樣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近期金融“李鬼”App頑疾也有抬頭之勢,不法分子通過倣冒App實施詐騙,不僅在外觀上“以假亂真”,推廣手段更是層出不窮……儘管已有多方圍堵,但在業內看來,仍需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
熟悉的圖標虛假的外殼
“熟悉的App圖標,可能只是虛假的外殼!”就在近日,工業和資訊化部反詐工作專班官方微信發文披露,有詐騙分子盜用其他正規企業圖標仿製App,欺騙用戶下載,誘導受害者進行“投資”。
從一個名為“數字農業”的涉詐高風險App來看,其通過倣冒阿里巴巴App,盜用阿里巴巴企業圖標、宣傳材料,自稱為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創新平臺,甚至在平臺編造相關假新聞,設計包裝了多個投資項目,騙取用戶信任,以高額的收益率、極長的投資週期誘導用戶進行投資充值。
這一類情況並不少見,另一個被盯上的是支付軟體“雲閃付”,幾乎是同樣的方式,倣冒App盜用企業圖標,捏造政策文件,盜用企業官網的相關圖片及視頻內容獲取用戶信任,同樣是在App內捏造投資理財相關項目,以高額收益率誘惑受害者“投資”。同時也以辦理“專屬卡”為由,盜取用戶個人資訊,實施詐騙。
需要警惕的是,此類倣冒軟體在推廣方式上,已廣泛採取電話、短信等方式“撒網式”蔓延,就在2月23日,一北京市民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其近日就收到一條關於“網商貸”的通知,宣稱用戶獲批30萬元的網商貸額度,同時還附上了一條連結,宣稱蘋果用戶申請後請點擊連結查看實時進度。
點進連結後,進入了一個自稱為“網商貸”的頁面,並未有貸款額度及其他介紹,僅可點擊“立即使用”,不過下一步需要用戶輸入手機號碼並獲取驗證碼,相關頁面無任何服務協議提供。
“以前這些情況我都是在新聞裏才知道,沒想到這幾天黑手已經瞄準我了!”該北京市民稱,這個平臺的圖標、名稱和界面設計與正規金融App極為相似,稍不留意,用戶就會被誤導下載。但問題就出在填寫手機號和驗證碼的環節,稍不留意,就可能導致個人資訊和銀行卡餘額“人財兩空”。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這些“李鬼”App,主要通過電話或短信行銷,借助非法連結、虛假廣告,甚至偽裝成官方客服主動聯繫用戶,瞄準的主要是那些急需資金週轉或渴望投資理財的人群。
亂象之下,有不少人因誤信倣冒App“低息貸款”的噱頭,但在申請貸款時被要求繳納各種名目的手續費、保證金,轉賬後卻再無下文,貸款也石沉大海;還有人被虛假的“高收益投資項目”迷惑,儘管前期獲得小利,但在後期投入大量資金,導致最終血本無歸;也有人儘管未充值投資,但卻因在平臺上填寫資訊,導致個人資訊被洩露,頻繁接到貸款甚至詐騙騷擾電話……
有平臺被倣冒上千次
金融App“李鬼”頻頻出沒,實則相關機構也苦其久矣。
倣冒App欺詐案例頻發,主要集中在冒充銀行、金融應用和投資平臺等領域進行詐騙活動。
2月23日,一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確實有不法分子會將虛假App下載連結嵌入短信中,並面向廣大金融消費者發送該短信,利用金融消費者急於用錢的心理,用“到賬快”“低息”等話術誘導消費者點擊連結,下載虛假App申請貸款。
“該虛假App的界面按鈕、業務功能、logo圖標與官方App相似度極高,讓用戶難以辨別真偽。”正如中原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用戶下載App、提交個人資訊後,不法分子又冒充官方客服人員,甚至偽造監管部門資金凍結通知書,以“銀行卡號輸錯導致賬號凍結”、需繳納“解凍金”“保證金”對賬號解凍處理為由,誘導用戶向其轉賬實施詐騙。但正規金融機構在放款前通常是不會收取任何費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類倣冒問題高發,中原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進一步透露,僅在2024年,就監測發現釣魚網站共1503例,關停1503例;監測發現倣冒App共25例,下架25例;監測發現非授權應用商城上架App共125例,下架125例;監測發現假冒客服電話共1995例,處置1995例。
這一數據看似誇張,但卻在不少知名機構間普遍發生。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前有不少頭部金融平臺被倣冒的數量高達上千個。“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層出不窮,且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讓其更具有隱蔽性、迷惑性等特點。”正如一被倣冒平臺的相關人員介紹,如今,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不斷升級。從手機短信群發器、電腦群發軟體、一號通等發展到任意顯號、改號軟體等工具對其身份進行隱蔽,並通過偽造和倣冒等行為,使得相關文件、App與官方文件或官方App相似度極高,這給金融消費者辨別真偽也增加了難度。
對此,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同樣表示,目前,隨著用戶獲取資訊的渠道趨向去中心化,不法分子利用社媒渠道,研究平臺規則後引流獲客,將用戶吸引到私域後實施詐騙,確實給源頭防控帶來極大難度。但要注意的是,此類不法分子通常有統一話術,還會使用諧音字等繞過平臺敏感詞,平臺及金融機構往往很難在第一時間知曉。
“實際上,背後不管是騙取用戶資金還是盜取個人資訊都有相應産業鏈。技術發展下,導致詐騙分子甚至能利用自動化工具批量生成涉詐App,再加上有的平臺出於商業利益方面考慮審核不嚴格,就容易形成頑疾。”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提到。
監管機制仍需再完善
就在不久前,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曾發佈《關於防範通過倣冒金融App實施詐騙的風險提示》,關注到不法分子通過倣冒金融App實施詐騙行為的情況,造成金融消費者財産損失。為提高社會公眾防範意識,保障自身財産安全和資訊安全,特發佈風險提示。
儘管多方嚴打,但頑疾仍存,面對這一亂象,業內認為,監管部門雖已積極行動,發佈風險提示、打擊涉詐App,但仍需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加強對App上架審核、運營過程的全方位監管,提高違法成本。
正如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指出,不法分子技術迭代很快,新倣冒手段層出不窮,另外用戶的防範意識有待提高,相關監管部門要繼續保持高壓態勢,繼續增強技術手段,要和終端廠商、系統廠商協同,讓手機和PC有識別“李鬼”的能力,及時提醒用戶。
蘇筱芮則稱,後續可考慮從監管科技、消費者溝通與公安司法打擊等多方面共同推進。一方面,可以通過監管科技水準的提升加大對商業App的監測,從事前、事中階段介入App非法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案例。
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金融App健全備案清單管理的同時,設立金融消費者有關App的投訴舉報渠道,將害群之馬及時清理出市場,此外還可以加大公安、司法層面打擊力度,深入追蹤參與倣冒App、山寨App專門的研發技術團隊,從源頭將此類黑灰産業鏈斬草除根。
“應用商店等平臺也要嚴格落實審核責任,加強對金融App的上架審核,對開發者資質、App功能和內容等進行全面審查。”王蓬博同時也指出,除了金融機構加強宣傳提醒、用戶提高辨別能力外,監管部門也要加大處罰力度,才能從根源上提高違法成本。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