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會順手打開我在銀行開設的碳賬戶,打卡減碳活動,比如綠色出行、隨手關燈關空調、使用環保袋等,在節能減排的同時還能獲取積分用以兌換獎品,一舉多得。”上海一位白領于女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將用戶節能減碳行為量化,轉化為碳減排積分,並掛鉤相應權益兌換等,鼓勵用戶低碳生活,正成為多家銀行保險金融機構試水個人碳賬戶的主流方式。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機構試水碳賬戶,一方面是對“雙碳”戰略的響應,另一方面是提高用戶參與度的創新舉措之一。
多家金融機構試水
日前,中國平安宣佈上線覆蓋30萬員工的碳賬戶平臺。據悉,這是金融保險業內首個覆蓋全體員工的碳賬戶系統。
更多金融機構的個人碳賬戶則是瞄準了消費端。以中國平安為例,近年來,該集團已在其多個子公司的業務場景進行了碳普惠實踐,並建立了集團“1+N”碳賬戶體系。其中,“1”指平安集團碳賬戶,是平安集團“雙碳”戰略實施的重要底層基礎設施,也是踐行“雙碳”目標的體制機制保障,對內支援跨業務領域聯通,對外組織與碳交所的碳核算、備案和交易。“N”是指業務場景的碳賬戶,連通中國平安旗下多個公司的業務前端系統,基於各自綠色金融服務規劃和業務需求設立,實現業務範圍內的碳應用需求。
在保險領域,5月1日至14日,太平洋産險向上海地區新能源車客戶推出個人碳賬戶的內測版,通過確認基準情景參數以及將車主個人活動領域的低碳行為換算成碳積分,記錄在車主個人的碳賬戶中,並成為未來碳資産的一部分。
除了保險機構,銀行在個人碳賬戶探索方面更為積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包括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桂林銀行、日照銀行、崑崙銀行等在內的十余家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部分銀行個人碳賬戶用戶已初具規模,如“中信碳賬戶”上線一週年註冊用戶數突破100萬戶,累計碳減排量超過800噸。
與消費場景相結合
記者梳理髮現,目前銀行推出的個人碳賬戶覆蓋最多、較為普遍的場景一般都是圍繞銀行自身業務設計的,包括線上支付、線上轉賬、線上貸款還款、理財産品購買等金融行為。部分銀行連結的場景還擴展至低碳生活場景,如生活繳費、地鐵出行、公交出行等。
業內人士認為,與網際網路平臺推出的碳賬戶相比,銀行保險金融機構的碳賬戶交易屬性更強。建立碳賬戶體系,依靠碳積分制度量化企業及居民的碳減排行為,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將成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發力點。
“與網際網路平臺相比,銀行個人碳賬戶與金融服務場景結合更為緊密,比如將個人碳積分與授信額度、貸款業務、理財産品等進行有機結合;同時,銀行擁有數量龐大的客戶群體,通過信用卡等可以與其他消費場景進行結合,有助於推動個人碳賬戶普及。”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
用戶參與度有待提高
雖然部分消費者參與的積極性頗高,但業內人士透露,從金融機構推出的個人碳賬戶運作情況來看,用戶參與度和黏性仍有待提高。
北京的吳先生是一位低碳踐行者,但囿于其持卡銀行個人碳賬戶場景並不豐富,很多低碳行為無法記錄等因素,其個人碳賬戶的碳減排量要遠遠低於其踐行低碳生活産生的碳減排量。“雖然我開通了個人碳賬戶,但我平時對銀行App使用頻率不高,碳賬戶入口就更不經常訪問了。現在我的碳減排量是1458克,基本都是電子郵箱接收信用卡帳單獲得的獎勵。比如,5月29日最新一期電子帳單給我的碳減排量獎勵是52克。”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金融交易産生的碳積分更多只是一種附帶品,銀行需要通過優化産品設計、豐富個人碳減排場景及激勵機制,讓碳賬戶與用戶建立強聯繫,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發展軌道。同時,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離不開強有力的市場推廣,需要加強宣傳力度吸引用戶主動參與。
“同一個用戶在多個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消費平臺上都有著類似的個人碳賬戶,碳減排形成的積分散落在各個平臺之間,無法實現互通、互認、互換。用戶在每個平臺零星存在的碳積分,實質上處於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局面,從而降低了用戶參與的積極性。”中信銀行相關人士表示。
上述中信銀行相關人士認為,金融機構提供的個人碳賬戶在功能的豐富性、權益兌換的便利性和實用性方面還需要持續完善。此外,建立個人碳賬戶數據的互通、互認、互換機制也很有必要,有助於推動碳積分真正向碳資産轉變,不斷提升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和持續性。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