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新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出爐,1年期LPR小幅下降至4.25%,5年期以上LPR為4.85%。“新的LPR形成機制通過將LPR與MLF利率掛鉤,提升LPR的重要性,同時貸款基準利率淡出。”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考慮到國內通脹壓力暫時緩解、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加,海外降息週期逐步開啟,預計未來央行將通過下調MLF利率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穩定市場信心。
資料顯示,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8月20日,新LPR首次報價出爐,1年期報4.25%,較此前的4.31%有所下降;5年期以上報4.85%。沈建光表示,此次改革一方面促進利率並軌,標誌著利率市場化邁出重要一步;另一方面有助於貸款利率下行,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在沈建光看來,與原有的LPR形成機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一是報價方式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其中,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期限以1年期為主;二是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種,為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三是報價行在原有的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由10家擴大至18家;四是報價頻率由原來的每日報價改為每月報價一次。
沈建光認為,新的LPR形成機制通過將LPR與MLF利率掛鉤,提升LPR的重要性,同時貸款基準利率淡出。目前我國仍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以往銀行貸款主要參照的貸款基準利率多年不變,與市場利率顯著分化;而LPR也與貸款基準利率幾乎同步,無法及時反映市場利率變動情況。新的LPR定價機制形成後,貸款利率傳導機制從“央行—貸款基準利率—貸款利率”變為“央行—MLF利率—LPR—貸款利率”,貸款利率與市場利率直接關聯,標誌著利率市場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同時,新的LPR形成機制還將提高利率傳導效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2019年6月下旬以來,伴隨包商事件影響消退,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下行,但由於流動性出現分層,中小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改善。LPR形成機制完善後,央行明確要求“各銀行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LPR定價,並在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採用LPR作為定價基準”,預計貸款利率將對前期市場利率的下行予以更多反映,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將有所下行。
“未來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更多體現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如MLF利率)的變動上。”沈建光表示,7月經濟數據疲軟,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較上月分別下降1.5、0.1、2.2個百分點。再結合信貸、外貿等數據,7月近乎全面弱勢的表現再次印證了當前經濟形勢愈加嚴峻的事實。考慮到國內通脹壓力暫時緩解、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加,海外降息週期逐步開啟,預計未來央行將通過下調MLF利率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穩定市場信心。
不過,在沈建光看來,利率市場化尚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只有新增貸款按照LPR定價,存量貸款仍按照貸款基準利率定價。央行表示“為確保平穩過渡,存量貸款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此舉無疑會削弱貨幣政策的邊際效用,未來存量貸款如何向新定價機制過渡還有待明確。二是,存款利率仍然按照基準利率定價。近期央行行長易綱在採訪中提及“存款基準利率仍將保留相當長的時間,以免出現存款大戰”。根據其他國家經驗,存款利率市場化,容易導致商業銀行負債端出現較大波動。但若存款利率不動,銀行資金成本或難下降,這可能會阻礙LPR利率的下行。因此,存款利率的市場化仍需探索,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張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