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創板開閘,去年10月曾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文件的海爾生物火速棄港回滬,改道科創板。
4月2日,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生物”)科創板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擬發行不超過7927萬股,募資約10億元,用於加大研發和銷售投入,加快産業化。
海爾生物作為海爾集團內部平臺孵化的小微創業企業之一,其前身是成立於2005年10月的青島海爾醫用低溫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7月更名為海爾生物,背後實際控制人為海爾集團。張瑞敏、周雲傑、譚麗霞等集團高管在海爾生物亦有間接持股。
“此舉是響應科創板號召,並對內地資本市場充滿信心。”海爾金控相關人士如此回應時代週報記者。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最近這幾年,海爾在醫療領域頻頻落子,從上游的醫療設備到下游的醫療服務,其大健康産業佈局已漸成體系。
就在今年3月,青島盈康醫療投資(海爾旗下子公司)以18.23億元的對價完成了對A股上市公司星普醫科(300143.SZ)的控股,海爾集團正式入主成為星普醫科的實際控制人。如若海爾生物成功登陸科創板,海爾旗下醫療健康板塊將坐擁2個上市平臺。
背靠海爾闖科創板
海爾生物的主營業務始於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主要為生物樣本庫、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藥品及試劑安全等場景提供低溫存儲解決方案。不難發現,這與海爾係的背景頗有淵源,海爾最早就是以冰箱業務起家,而海爾生物的創始人、總經理劉佔傑係製冷及低溫工程專業出身,曾于2001年5月至2005年10月任海爾集團低溫技術研究所所長。
在2000年之前,生物低溫醫療存儲設備的研發和生産均掌握在外資廠商手裏,直到2005年,劉佔傑團隊突破了低溫保存的關鍵技術並實現産業化。那年10月,青島海爾和特種電冰櫃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海爾醫用科技(海爾生物前身)。
此後經過一系列股權轉讓和增資,至招股書籤署日,海爾生物醫療控股持有海爾生物42.3%的股份,為控股股東。而實際控制人海爾集團通過間接控制海爾生物醫療控股和接受海創睿的表決權委託,合計控制55.8%的股份所對應的全部表決權。
在海爾生物的高管名單中,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譚麗霞任董事長,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周雲傑任董事,核心技術骨幹劉佔傑則出任董事、總經理。
海爾集團不僅是實際控制人,同時也在海爾生物的行銷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海爾生物不僅獲得授權無償使用“海爾”“Haier”等系列商標,而且在2018年4月份之前主要通過母公司向經銷商進行銷售。此外,海爾集團也是公司的前三大供應商之一,2016─2018年採購金額佔比分別為11.2%、7.73%和5.74%。
最近幾年,海爾生物的業務擴張主要採用並購的方式。2011─2017年間,其先後收購了英國Biomedical UK公司的100%股權及Labtech的資産,以及Biomedical India 100%股權,將銷售渠道拓展至英國及歐洲、印度及東南亞市場。此外,海爾生物還以1200萬元代價收購了海盛傑70%股權,獲得液氮罐等産品線。
目前,海爾生物的業務主要覆蓋生物樣本庫、藥品與試劑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生命科學實驗室等領域,主要終端用戶包括中華骨髓庫、國家基因庫、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庫等國家級生物樣本庫等,在低溫存儲設備國産品牌中市場份額居於首位。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6─2018年,海爾生物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82億元、6.21億元、8.42億元;歸母凈利潤1.23億元、6039萬元、1.14億元。
生物樣本庫是其主要收入來源。2018年,來自生物樣本庫的銷售收入3.97億元,佔公司總營收的48.04%。在這之外,藥品及試劑安全、疫苗安全和血液安全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23億元、1.1億元、3455萬元,分別佔比26.98%、13.27%、4.18%。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在低溫存儲領域之外,海爾生物醫療似乎還在試圖探索更多的醫療細分領域。
2018年,海爾生物醫療出資2000萬美元,入股了Mesa公司,獲得後者30.09%股權。同時,還與Mesa共同設立合資公司海美康濟,其中海爾生物醫療佔75%股權。資料顯示,Mesa主要人事分子診斷POCT相關業務。“這是公司未來分子診斷業務發展的重要技術儲備。”海爾生物方面稱。
頻頻落子
海爾與醫療行業早有交集。海爾生物是較早涉醫的一塊資産,從醫療設備的這個口子切入。在更早的時候,海爾還曾涉足制藥和醫藥零售,與正大制藥合資設立過青島正大海爾制藥,主營骨代謝藥物和海洋藥物。
不過,這些較早的項目並不為大眾所熟知。其真正跨足進軍醫療大健康産業是在最近幾年,佈局領域逐漸涉及家用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康復護理、養老等産業鏈中下游環節,佈局的軸心圍繞著終端的家庭用戶。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海爾的家庭醫療解決方案始於2012─2014年間,上海海爾醫療科技在此期間成立,並推出制氧機、血壓計、按摩器、霧化器等家庭醫療器械産品。
2016年年末,上海永慈康復醫院揭牌,這是海爾佈局大健康産業的第一項目,被視為海爾醫療的“長子”。一年內,隨著上海盈康護理院開業,海爾另一個康護醫院品牌“盈康”問世。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以來,海爾在大健康領域頻頻落子。至今,海爾集團旗下至少有2家醫院、2家護理院和2家養老院,床位總規模達數千張。
近些年社會資本辦醫興起,涌入的資本大多流向口腔、眼科、血透等更易於標準化和具有可複製性的專科領域。而海爾選擇的落點不僅包括康復、護理、養老,還包括綜合的民營醫院。這或與海爾體內“以家庭需求為中心”的基因有關。
2018年1月,張瑞敏首次在內部創新年會上提出“生活X.0”的概念。一位接近海爾金控的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在海爾整個生態體系裏,醫療健康板塊充當了X.0戰略中,不斷滿足用戶需求的角色。“在海爾生活X.0戰略中,其強調用戶個性化需求的主旨是目前海爾醫療健康板塊主要的聚焦點。”
(責任編輯: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