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12日訊 進入五月後,全國各地氣溫顯著升高、空氣濕度增加,促使花粉、塵螨、黴菌等過敏原加速滋生傳播,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病原體也進入活躍期,兒童哮喘發作風險隨之升高。
近期,《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25)》正式發佈,針對兒童哮喘的診斷標準、臨床治療、用藥方案和管理策略等進行了更新,並在此基礎上發佈了首部“患者與公眾版”,旨在助力患者及其家庭實現良好的疾病管理。
氣候變化等是哮喘患兒急性發作常見誘因
資料顯示,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國兒童青少年群體哮喘總患病人數為869萬,主要城市14歲以下兒童哮喘累積患病率已達3.02%。
兒童哮喘的常見症狀包括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呼氣相哮鳴音是最常見的異常體徵。此外還有一些患者沒有明顯哮喘症狀,如咳嗽變異性哮喘等,容易被漏診、誤診。
氣候變化、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是哮喘患兒急性發作的常見誘因。中華兒科雜誌副主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兒內科主任醫師洪建國教授表示,當下正值春夏交替之際,臨床有許多哮喘患兒急性發作的病例。患兒家長可以根據以往的疾病管理經驗,提前遠離發病誘因,比如避免讓患兒接觸煙霧、空氣污染物以及各種刺激性氣體,在人員密集的場合戴好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等。“如果帶孩子外出遊玩,也要記得隨身攜帶緩解藥物。如果孩子發作的症狀十分嚴重,或症狀緩解維持時間短于4小時,則需立刻前往醫院就診。”
哮喘發病原因複雜,目前尚無完全根治的方法,但是通過科學的疾病管理,仍能實現良好的症狀控制,降低急性發作風險。洪建國教授建議,哮喘患兒應儘早接受科學治療,急性發作期使用緩解藥物快速解除支氣管痙攣、緩解症狀,非急性發作期可遵循醫囑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實現長期控制,改善肺功能、減輕氣道炎症,減少急性發作幾率。
據了解,臨床治療哮喘的常用給藥方式為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以及霧化吸入療法。前三種為全身用藥,霧化吸入療法則是指將藥液霧化成氣溶膠微粒後,通過吸入的方式進入氣道並沉積于肺部,從而發揮作用的治療方法。
“霧化吸入治療可以使呼吸道局部獲得較高的藥物濃度,且給藥劑量小,全身不良作用輕。兒童哮喘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可直接作用於靶器官,如氣管、支氣管和肺,全身不良反應較小 。”洪建國教授介紹,在哮喘治療中,無論是緩解藥物還是控制藥物,霧化吸入療法都是有效的給藥途徑。目前,霧化吸入療法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家庭場景,可以讓患兒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避免頻繁往返醫院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但是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範操作。
《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25)》更新發佈
目前兒童哮喘診療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20%以上的兒童哮喘未達到良好控制,其中對疾病認知不足、用藥依從性差是控制水準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據悉,長期管理未達標會導致哮喘發作頻繁,加劇呼吸道症狀和疾病嚴重程度,甚至發展為危重哮喘,對孩子生長髮育和心肺功能産生危害。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委員、肺血管疾病協作組副組長,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張海鄰教授表示,兒童哮喘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的特點,除了臨床治療以外,良好的居家自我管理也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定期復診評估病情、調整治療方案、改善生活方式、遠離誘發因素、規範進行霧化治療等。
近期,《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25)》更新發佈,不僅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專業的參考標準,也為患兒家長提供了適合閱讀參考的“患者和公眾版指南”。
張海鄰教授介紹,相比過往而言,《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25)》不僅全面細化了兒童哮喘的診斷、分期、分級標準,新增不典型哮喘診斷等內容,還強調基於症狀控制的哮喘管理模式和藥物的規範應用。而“患者與公眾版”則圍繞患兒及家長最關注的問題,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專業診療規範轉化為患者和公眾可閱讀和理解的指導,覆蓋從嬰兒期預防到青春期過渡管理的全週期管理,確保患者在不同階段都能獲得連續、有效的醫療支援。
對於年幼的兒童而言,實現居家自我管理需要家長們積極配合,中國兒童哮喘行動計劃(CCAAP)提供了標準化的管理工具。“哮喘行動計劃通過一張紙的形式告訴患兒家庭用藥管理、危險因素、症狀識別等關鍵資訊,並採用交通信號燈的綠、黃、紅3種顏色來表現疾病狀況以及應對措施。”張海鄰教授表示,哮喘行動計劃通過醫生、家長、患兒之間的協作,將複雜的醫療方案轉化為可執行的日常操作。據統計,有90%的哮喘患兒看護者認為該工具對管理哮喘急性發作非常有價值。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