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9日訊 昨日在“精準靶向,樂愈新生”為主題的ROS1靶點診療新進展學術大會上,來自全國肺癌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罕見靶點ROS1的前沿動態、靶向藥物的最新進展,進行了肺癌治療的新思路、新手段探討。
北京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李琳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ROS1患者面臨著兩大生存挑戰,一是腦轉移發生率高,二是治療耐藥復發,如何提高腦轉移療效、延緩耐藥發生是ROS1靶向藥物的共同目標。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22年中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顯示,2022年我國肺癌新發病例人數高達106.06萬例,肺癌死亡病例人數高達73.33萬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肺癌的80%-85%,大約70%的NSCLC患者在初步診斷時即為局部晚期或轉移,5年生存率較低。
根據NSCLC分子分型,約2/3患者存在明確驅動基因突變。ROS1融合作為NSCLC罕見驅動基因突變之一,在中國NSCLC患者中發生率為1.5%-2.61%,常見於年輕、腺癌患者,中位年齡56歲,女性居多,且絕大部分無吸煙史,通常不與其他驅動基因同時發生。由於我國NSCLC患者基數龐大,ROS1陽性NSCLC治療不容忽視。
臨床上,ROS1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抑製劑)為ROS1陽性初治和復發NSCLC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患者仍然存在著諸多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李琳教授指出,在我國,多數的ROS1 TKI抑製劑為鏈狀結構,其系統療效相似,初治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均在20個月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直以來,ROS1患者腦轉移發生率高且預後差,約40%的患者初診時已發生腦轉,而在IV期基線不伴腦轉患者中,約50%會在24個月內發生腦轉移;即便接受了現有的一線治療,仍有63% ROS1患者會發生腦轉移。一旦發生腦轉移,患者生存期將顯著縮短。“儘管已有多種鏈狀ROS1 TKI抑製劑用於治療ROS1陽性NSCLC的治療,然而對於初治且伴有腦轉移的患者,目前藥物仍無法兼顧顱內和全身療效。與此同時,傳統的ROS1 TKI抑製劑易發生ROS1耐藥突變,患者復發後尚無有效治療方案,ROS1患者的治療困境亟待破局。”李琳教授表示。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對ROS1融合及靶向治療研究的深入,新一代ROS1 TKI抑製劑瑞普替尼為ROS1陽性NSCLC治療帶來新希望。研究證實,在ROS1 TKI初治患者中,瑞普替尼客觀緩解率(ORR)近80%,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達35.7個月,中位緩解持續時間(mDOR)長達34.1個月,為ROS1陽性NSCLC靶向治療樹立了新標桿,中位總生存期(mOS)尚未達到。在既往接受過一種ROS1 TKI且未接受過化療患者中,中位總生存期(mOS)長達25.1個月,幫助患者實現生存突破,填補了臨床治療空白。
與現有的鏈狀ROS1 TKI抑製劑作用機制不同,瑞普替尼為緊湊的三維大環結構,有助於延緩及克服ROS1耐藥突變。在ROS1 TKI經治且伴有G2032R耐藥突變患者中,瑞普替尼ORR可達59%。此外,瑞普替尼分子量小,兼顧全身和顱內療效,在基線伴有腦轉移患者中,mPFS長達35.7個月;在基線伴有可測量腦轉移患者中,顱內客觀緩解率(icORR)達89%,為ROS1陽性NSCLC腦轉移患者帶來顯著生存獲益。
“因為它真正可及進醫保時間比較短,大家對於這個藥還是蠻期待的。這個藥從療效到不良反應都是在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李琳教授表示,從臨床數據看,瑞普替尼因其獨特的藥理機制,能夠有效兼顧顱內療效與全身療效。作為一線治療方案,瑞普替尼能有效抑制ROS1耐藥突變,降低復發風險,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以其強大的顱內活性,可延遲或阻止腦轉移病灶的發生或疾病進展,無論是ROS1 TKI初治還是經治過的患者都能從中獲益。
去年5月,瑞普替尼在國內獲批上市,用於治療ROS1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並已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李琳教授表示,有越來越多的罕見靶點患者不僅有藥可醫,更有好藥可醫。在國家政策不斷推動下,大大緩解了患者治病就醫的經濟負擔。
目前,瑞普替尼已被國內外權威指南推薦用於ROS1 TKI初治和經治ROS1陽性NSCLC。《2025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中將瑞普替尼在IV期ROS1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和二線治療中上調為Ⅰ級推薦。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