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全球掀起了一股一“BU”難求的熱潮,帶動與泡泡瑪特旗下潮玩産品LABUBU相關的生意也都水漲船高。IP經濟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生意經”?
事實上,消費者看似一時衝動下的“買買買”,實則背後藏著消費産業環環相扣的精細運作。一款IP想要成長為廣受歡迎的“明星”,至少需要“闖”過三道關鍵關卡:獨特的外型、過硬的品質、精準的運營。
近年來,我國IP産業通過不斷學習與自主探索,涌現出不少融合本土特色的優秀作品和生動實踐。
比如,企業深度挖掘“悟空”“哪吒”等經典IP,進行符合當代審美的創新演繹,並嚴格把控産品品質。最終,不僅核心産品實現“名利雙收”,其推出的各類“跨界聯名”衍生品也獲得了豐厚市場回報。
再如, 《三體》《甄嬛傳》《慶餘年》等文學、影視IP,通過與海外出版社合作、與流媒體平臺簽約等途徑成功“出海”。這不僅更好地實現了IP的商業價值轉化,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當前,我國是全球第四大授權市場。據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授權行業分會編寫的《2025中國授權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4年活躍在我國的授權企業總數為664家,同比增長 1.5%,已經開展授權業務的IP總數為2758項,同比增長 11.1%。
IP産業市場規模擴大的背後,離不開我國日益加大的政策支援力度。早在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中即提出“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創IP,加強IP開發和轉化”。今年3月,中辦、國辦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強調“支援開發原創智慧財産權(IP)品牌,促進動漫、遊戲、電競及其周邊衍生品等消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不缺少好IP。可以看到,在“産業+政策”的雙輪驅動下,我國更多優秀IP有望成功“闖關”、“成團出道”,促進新型文化消費模式蓬勃發展,為消費者的文化生活帶來豐富體驗。
(責任編輯: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