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開始推進産業化實踐以來,工業網際網路可謂“十年磨一劍”。
“10年來,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5月22日,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在2025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表示,以5G為突破口,通過工業無線、工業乙太網、邊緣計算、資訊模型等新型工業網路技術,我國實現了各類工業生産要素和産業鏈上下游的深度連接。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核心産業規模超1.5萬億元,帶動經濟增長近3.5萬億元。截至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已拓展至49個國民經濟大類,實現了41個工業大類的全覆蓋。
在業內人士看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經歷了兩大深刻變化:一是從關注單系統單環節的自動化、資訊化轉換到關注體系化的全鏈條數字協同能力;二是從關注系統、設備能力擴展到關注數據驅動的決策閉環和智慧優化。當前,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已步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人工智慧與之深度融合,為産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人工智慧與工業網際網路深度融合
AI質檢員快速掃描電路板、機器人能夠高精度抓取、工業大模型能幫助新員工操作各種設備和機器……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已成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底座。
2015年,工業網際網路開始推進産業實踐。2017年印發的《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産業體系。“目前,階段性戰略目標已達成,部分目標甚至超額完成。”一位業內人士稱。
截至目前,“5G+工業網際網路”全國建設項目超1.85萬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註冊量超6700億個。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日新月異,數據驅動成為業內的高頻詞。“10年前,大家對數據驅動還沒有那麼強的共識。如今,大家已非常接受數據驅動的製造模式變革和産業融合創新。”余曉暉説。
不少企業已開啟人工智慧與工業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實踐。卡奧斯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卡奧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錄城表示,公司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沉澱的數據、知識和演算法打造天智工業大模型,並將工業網際網路升級為智慧體平臺。
徐工漢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徐工漢雲”)已打造約20個AI智慧體,涵蓋工藝優化、設備預測等方面。“團隊能預判半年乃至一年之後的設備故障因素。”徐工漢雲創始人、CEO張啟亮稱。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工智慧與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已形成兩條技術應用路線。“一是以場景化小模型為代表的專用智慧應用,正從工業視覺識別等週邊應用走向數據與機理融合的深度分析;二是以大模型為代表的工業綜合智慧應用,雖處於發展初期,但模型自身能力以及與領域知識的融合程度持續增強。”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田洪川稱。
據介紹,工業大小模型分佈呈現“正反微笑曲線”:工業大模型多應用於知識密集型研發設計、服務密集型售後服務等場景;工業小模型多應用於生産管控、經營管理等更為具體的細分場景。
在田洪川看來,未來大模型將持續提升泛化性與綜合分析能力,並與AI小模型協同,加速“研—産—管—服”全鏈條變革。大模型將深度融入設計各環節,同時借助小模型提升物理現象理解的精準性。此外,大模型能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産能力、原材料供應、設備狀態等多方面因素,自動生成精準且靈活的生産計劃,確保生産的連續性和高效性。
“工業大小模型將基於應用的不同需求與場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共存。”江蘇省高檔數控機床及成套裝備創新中心主任夏志傑表示。
規模化應用加速融入千行百業
“在與某汽車主機廠合作的過程中,公司幫助該主機廠優化供應鏈體系。該主機廠倉庫資金佔用率降低23%,並實現生産渠道零部件近100%配套。”張啟亮説,“之後,不少頭部企業都找過來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工業網際網路在汽車、家電等製造業應用場景日益豐富。關於工業網際網路如何進一步融入千行百業,夏志傑直言:“關鍵是基於應用場景,提出解決方案,切實讓企業真真切切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陳錄城表示,只有創造價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才能不斷發展。因此,由海爾孕育的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聚焦場景、深耕行業,並推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
數據顯示,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個性化定制、平臺化設計、智慧化生産等新模式廣泛普及,有力促進了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創新,全國700家5G標桿工廠産能平均提升近20%,運營成本下降近15%。
與此同時,不少工業網際網路企業與産業鏈企業攜手出海。“徐工漢雲在全球佈局了九大數據中心節點,這些數據中心節點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接設備、數據等要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能力。此外,本地化部署也為公司取得海外客戶信任、打造全方位服務提供了支撐。”張啟亮透露。
藍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卓”)則選擇在海外開源開放,共建生態系統。“藍卓在海外開源supOS版本,目前已在10余個國家覆蓋了石化、電力、建材等重點行業8000多家工廠用戶。”藍卓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然,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之路仍面臨一些挑戰。“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存在不平衡等問題。其中,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任重道遠。”夏志傑稱。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行業須持續夯實工業連接基礎,建設高品質工業數據集,打造工業領域專業大模型,加快智慧計算建設佈局,並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大力推進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
“下一步,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關鍵在於規模化應用和新一代人工智慧。同時,新型工業網路將重塑工業數字基礎設施體系。”余曉暉表示,製造模式也將朝著柔性智慧的高效自主化製造方向發展。智慧體將廣泛存在於工廠各業務場景之中,並通過大模型的自主規劃和調度,實現高度自主、智慧生産和全新業態。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