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個廠商的計劃如期推進,今年上半年,消費者將看到一批AI眼鏡的集中面市。據記者梳理,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研發的AI智慧眼鏡産品最快將於今年5月份正式面市;小度AI眼鏡預計將於2025年上半年正式面市;AI+AR眼鏡Rokid Glasses將於2025年第二季度面市開售;雷鳥V3 AI眼鏡則已在今年1月份正式面市。
“AI眼鏡未來有望挑戰智慧手機的地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中國移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通過語音、手勢或眼動控制,AI眼鏡能夠提供實時翻譯、導航、日程管理、資訊檢索等功能,在部分場景下可以“解放雙手”替代手機。隨著技術的成熟,AI眼鏡和智慧手機的功能將進一步融合。
三大運營商紛紛佈局
在AI眼鏡賽道上,三大通信運營商已陸續佈局。
在此前舉辦的2024數字科技生態大會上,中國電信攜帶自研AI眼鏡産品亮相大會展臺。《證券日報》記者在試用後了解到,這款産品已經能夠做到識別物體、人像、撥打電話、編輯短信以及跨語種翻譯等功能。
“我們還在研發各種各樣的垂直場景,比如識別食物裏的卡路裏和營養成分等。”中國電信旗下的中電信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家庭和個人專線負責人朱培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AI眼鏡預計最快在2025年5月份正式面市。目前,中國電信正在全力進行研發,力爭將成本控制在兩千元以內。
AI眼鏡還有望産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在上述大會上,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國電信的AI眼鏡迎來了一位視障使用者,通過中國電信打造的星辰大模型,AI眼鏡能夠對使用者面前的圖像進行識別,通過語音傳遞資訊,幫助視障人士實現對展臺的參觀。
談及對於AI眼鏡的佈局,上述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認為,公司向相關廠商提供了九天75B語言大模型的API介面,支援用戶通過對話實現精準意圖識別,可實現一語導航、一語聽歌等服務。
“AI眼鏡將通過AR/MR技術,將虛擬資訊無縫疊加到現實世界中,廣泛應用於娛樂、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上述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表示,在教育中,AI眼鏡可以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在醫療中,醫生可以通過眼鏡實時查看患者數據或進行遠端手術指導;在工業、設計、建築等場景中,AI眼鏡也有望通過展示3D模型等方式,成為這些行業中的重要的生産工具。
此外,中國聯合網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的eSIM AI運動眼鏡已于去年下半年正式開售。
機遇與挑戰並存
華泰證券發佈研報稱,在AI眼鏡熱潮之下,今年的“百鏡大戰”有望為消費電子産業鏈提供新的增長機遇,也將為國內大模型的落地提供理想的硬體載體和應用場景。
記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注意到,今年以來,AI眼鏡話題熱度高漲,部分公司已積極就相關話題回復投資者提問。
1月份,兆易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的通用NOR Flash産品可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智慧可穿戴設備等終端領域,包括AI耳機、AI眼鏡、AIPC等領域。
利亞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子公司北京虛擬動點積累了LydCap無標記點識別演算法以及LYDIA動作大模型等多項核心演算法技術,進一步拓展了業務邊界,在具身智慧、AR/AI眼鏡等領域已逐步與行業廠家建立起研發和合作關係。
炬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智慧穿戴晶片ATS3085搭載于INMO GO第一代智慧眼鏡産品並已量産面市。其他更多基於公司晶片的AI眼鏡客戶産品即將量産面市。
深圳佰維存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2025年,隨著AI眼鏡的放量,公司與Meta等重點客戶的合作不斷深入,將推動公司智慧穿戴存儲業務的持續增長。
AI眼鏡發展如火如荼,但産品真正得到廣大消費者認可,仍有賴於技術進一步突破。
“AI眼鏡需要高解析度、寬視場角(FOV)和輕量化的顯示技術,但目前的光學方案(如光波導、Micro LED)仍存在成本高、良率低、亮度不足等問題。”上述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進一步表示,AI眼鏡的高功耗導致續航時間短;AI眼鏡的體積和算力有限,限制了AR渲染和大模型性能;AI眼鏡需要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如語音、手勢、眼動控制),但目前的技術在準確性和用戶體驗上仍有不足。
此外,行業標準不一以及設備相容性等問題也限制了AI眼鏡生態的完善。上述專家建議,AI眼鏡的發展需要推動行業聯盟的成立,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範,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市場的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