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佔據光伏産業鏈不同環節霸主地位的通威股份(600438.SH)和隆基綠能(601012.SH)先後發佈百億級擴産公告。此前一天,同為光伏第一梯隊的晶澳科技(002459.SZ)宣佈對其一體化産能進行擴建。稍早前,晶科能源(688223.SH)投資年産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的話音剛落。
澎湃新聞注意到,不到半個月時間裏,上述四家千億級市值的光伏龍頭企業集體作出擴産決定,這與近來籠罩在二級市場光伏板塊上空揮之不去的産能過剩陰雲形成鮮明對比。新一輪價格戰與大洗牌漸行漸近,為何市場主要玩家仍在“逆勢”擴産?背後並非一場蒙眼狂奔式豪賭,而是頭部企業在為行業落後産能淘汰出清後的市場進行卡位佈局。
“從投資擴産到項目量産的時間,可能正好是行業洗牌後的爆發期和新生期。”有行業分析人士對澎湃新聞稱,全球光伏裝機需求前景和新興市場增幅足夠大,頭部企業擴産是對行業洗牌後市場空間的看好和下注。近期舉行的SNEC展會期間,亦有多位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但頭部幾家企業憑藉技術和渠道優勢強者恒強,洗牌後市佔率將進一步提高。
2022年下半年,當市場傳出通威組件總體規劃或達100GW的消息時,這個數字看起來十分遙遠且不可思議。光伏産業鏈由上至下分為高純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系統等環節。在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環節,通威穩居全球第一,100GW的組件規劃産能意味著該公司意欲在下游領域也謀求更大市場份額,躋身第一陣營。不到一年時間,通威組件的産能落地極速推進。
6月6日,通威股份公告將在成都市雙流區投資建設年産25GW太陽能電池暨20GW光伏組件項目,預計固定資産投資105億元。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為年産25GW電池項目,預計固定資産投資75億元;二期為年産20GW組件項目,預計固定資産投資30億元。兩期項目預計分別於2024年、2025年建成投産。若因市場環境政策等不可抗力原因影響上述進度的,經雙方協商一致後,期限可相應推延。該項目不會對其2023年營業收入及凈利潤構成重大影響。
至此,通威的百GW組件規劃已悉數浮出水面。5月下旬的SNEC展會上,通威股份董事長、CEO劉舒琪稱,當前,除了合肥基地外,通威組件鹽城、金堂、南通等項目都在推進建設,預計2023年底公司組件産能將達到80GW。
據澎湃新聞梳理,其合肥基地目前具備組件産能14GW(其中疊瓦組件6GW、半片組件8GW);鹽城基地25GW項目的首件組件近日已下線;金堂基地規劃産能16GW,項目總體進度完成過半;南通年産25GW組件項目預計今年底投産。加上新宣佈的成都20GW,到2025年,通威的組件總産能直指100GW。
這一攜上游高盈利大舉進軍組件的“新軍”競爭力不容小覷。始於硅料的光伏主産業鏈降價已傳導至組件環節,光伏組件集採步伐加快。從近日公佈的大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三峽能源等央企組件項目招標結果看,通威均有所斬獲。
隆基綠能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矽片和組件製造企業,去年組件出貨量蟬聯全球第一。6日,該公司公告與西安經開區管委會簽訂《年産20GW單晶矽棒、24GW單晶電池及配套項目投資合作協議》。
拆開看,總體規劃分為三期,一期為年産20GW單晶矽棒項目、12GW單晶電池項目,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投産,2025年底前達産;二期為年産12GW單晶電池項目,三期為預留擴産和配套産業鏈項目;同時配套建設隆基全球創新中心項目。
其中,一期項目由隆基綠能的項目子公司預計投資金額75億元(含流動資金);二期項目和三期項目由甲乙雙方結合一期項目實施情況和光伏市場需求情況另行協商,雙方友好協商確定啟動時間,其中二期項目預計投資金額35億元(含流動資金),三期項目根據後續雙方協商確定的投資內容另行預估投資金額;配套隆基全球創新中心項目由隆基綠能或其下設機構預計投資約15億元。 該公司稱,上述項目實施有利於優化自身産能佈局和配比,提高公司一體化産業鏈競爭優勢,提升盈利能力。
澎湃新聞注意到,從協議細節來看,隆基此番在産能建設週期的考量上十分謹慎,24GW單晶電池産能分兩期推進,且強調二期的12GW電池産能啟動時間和建設週期與市場需求情況掛鉤。該舉動既是對技術迭代期N型電池技術選型的謹慎,也折射出隆基在行業洗牌期臨近時出手較此前更為嚴慎。
“能源轉型共識已經形成,行業規模還會增長,但階段性過剩的局面隨時都可能發生,可能是下個月、下個季度,也可能是下半年或是明年。”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近日發聲稱,如今的情況與2005年-2008年類似,似乎任何新進入者都能賺到錢,階段性過剩已無法避免,但市場會發揮自我調節功能。財務脆弱、技術不夠領先、早期品牌通道不夠完善的企業將最先在洗牌中受到傷害,隆基已為過剩環境做好財務上和技術上的準備。
去年以來在垂直一體化産能佈局上持續加碼的晶澳科技(002459.SZ)6月5日公告,擬在鄂爾多斯高新區投資建設年産30GW拉晶、10GW硅片、10GW組件項目,項目總投資60.2億元(含流動資金)。建設週期預計36個月,項目將分期建設。
晶澳科技稱,其鄂爾多斯高新區項目總體産能規劃為30GW拉晶、30GW硅片、30GW電池及10GW組件,在西北區域形成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産業鏈佈局,符合公司未來産能規劃的戰略需要。項目投産後,能夠有效提高高效産品的産能,滿足市場對高效産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和一體化盈利能力。 其鄂爾多斯項目的其他産能計劃,已於今年3月宣佈。
近日在投資者平臺回應行業産能過剩風險時,晶澳科技表示,從光伏行業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技術和産品迭代快,廣義上的産能包括了落後産能以及規劃未投産達效的産能,此統計口徑的産能長期處於遠超市場需求的過剩狀態。但高性價比的産品通常會處於産能不足的狀態。隨著光伏發電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跨界企業進入,同時,原有的光伏企業也都在快速擴張,無疑,未來一定時期的行業競爭會更激烈。公司經歷了金融危機、歐美雙反、政策變化等一系列行業劇烈波動和危機,多年保持行業頭部企業地位,以當前的産品競爭力和渠道等優勢,能夠持續保持行業地位。
5月24日,晶科能源拋出重磅擴産計劃:擬在山西轉型綜改區規劃建設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包含56GW單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電池和56GW組件一體化産能,總投資約560億元(含流動資金) 。項目計劃分四期,建設週期兩年,每期計劃建設拉棒、切片、電池片、組件産能各14GW。其中,一期和二期預計分別於202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建成投産,三期、四期項目預計2025年建成投産。
此次擴産的投資和規模之大業內罕見,隨即還引發了上交所問詢函,要求説明新建産能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是否存在産能過剩風險。
對此,晶科能源回應稱,本次垂直一體化項目計劃一期、二期採用N型技術路線,三期、四期建設視未來技術升級情況靈活調整。由於採用了新型的設計和製造工藝,N 型電池在轉換效率、雙面率、溫度系數等參數上均優於目前市場中主流的P型電池,是下一代電池技術。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與國際能源署統計,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230GW、累計光伏裝機量1156GW,與2030年目標、2050年目標相比存在巨大缺口。在長期確定性需求的支撐下,廣闊的市場將為項目産能消化提供支援。同時,短期內,N型産品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不應求。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