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2》的熱映,讓人們再次看到中國科幻影視産業的強勁勢頭。加上電視劇《三體》的熱播、周邊衍生産品的大賣,也引發了各界對中國科幻産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深度思考。
“2022年,我國科幻産業總營收達877.5億元,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我國科幻産業發展有不少新亮點,産業更加集聚、業態更加豐富、前景更加廣闊。”5月30日,在2023年中國科幻産業高峰論壇上,中國科普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王挺説。
該數據出自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共同發佈的《2023中國科幻産業報告》。這份報告聚焦2022年度中國科幻産業中的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遊戲、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典型業態,重點研析中國科幻産業年度現象與發展趨勢。
王挺告訴記者,當前,中國科幻産業發展亮點紛呈:數字技術賦能科幻閱讀産業效能凸顯,數字閱讀總營收規模為13.7億元,首次超過紙質閱讀。科幻院線電影票房實現平穩增長,佔年度總票房前10名的4個席位,IP改編成為主要內容來源;微短劇、中短視頻等科幻影視新業態表現活躍,科幻題材網路電影的份額比例有所提升。科幻手遊市場佔比提高,本土科幻遊戲海外市場表現良好。國創二次元科幻IP走向成熟,增長勢頭強勁。主題樂園科幻遊樂項目佔據科幻文旅産業的主要市場份額,以國産科幻IP為核心打造的科幻主題公園有望成為新增長極。部分景區依託自然地理環境特徵,糅合科幻、科普、研學等元素,打造體驗項目,逐步展露發展潛力。
中國科幻産業蓬勃發展,從文學到影視均呈現井噴態勢。誰在為科幻買單?“我們調查發現,近5年來,21歲至40歲群體是科幻産品和消費的主力,其中超過30%人群的相關消費超過1000元。”談及消費行為與意願,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陳玲表示,受訪者更願意為科幻影視作品的科技想像力和獨特視效買單,近七成受訪者購買過科幻衍生品,産品創意和關聯IP的吸引力是促成購買行為的主要驅動力。
從供給端看,一些頂流IP仍佔據了産業核心。“以科幻閱讀為例,科幻産業的頭部效應顯著,微信讀書相關榜單顯示,中國科幻閱讀市場的主體仍以劉慈欣這樣的頭部作家的經典科幻作品為主,新書市場則是國外譯介作品的主場。”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李紅林説。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少峰指出,科幻是超脫于現有科學原理的巨大想像,能夠引領新技術革命以及中國電影工業的升級換代。科幻産業已成為文旅和科技融合的一個核心交界地帶。在科幻內容創作方面,科幻的發展不應局限在關注超級大電影上,應以內容為王,創作更多爆款作品,推動科幻産業全面均衡發展。“未來科幻創作的主題可能會更側重機器、科技和人類之間的倫理問題,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思考。”陳少峰建議。
頂層設計為産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徑。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強扶持國産科幻電影的10條政策措施;202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提出“實施科幻産業發展扶持計劃”。近年來,北京、成都、重慶、深圳等地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幻之城,積極探索科幻産業化道路,中國科幻迎來又快又好發展的時代。
“人工智慧、元宇宙等創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為科幻産品和服務的升級帶來積極作用。未來,教育、技術和科幻內容生産消費體驗的深度結合,成為科幻産業發展新的增長點。相信隨著科技發展,中國科幻産業將進一步釋放活力、增強動力。”王挺説。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