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港的碼頭上,車流不斷,一輛輛嶄新的新能源汽車運進集裝箱,即將發往海外。“今年前4個月,青島港新能源汽車的海外運輸量同比增長5.4倍。”青島港相關業務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開年以來,我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汽車出口2045.3億元,同比增長120.3%。乘聯會發佈數據顯示,2023年1月份至4月份,我國乘用車出口108萬輛,同比增長115%。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前4個月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同比增長1.7倍。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都具備較為突出的技術優勢和産業鏈韌性,疊加國內綜合製造成本優勢、智慧化先發優勢,在海外市場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向《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
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我國新能源車優勢明顯
近年來,隨著海外新能源汽車需求不斷增長,我國新能源汽車海外銷量顯著提升。
整體銷量方面,在4月份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公佈了一組數字: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已經達到688.7萬輛,佔到全球銷量的61.2%。出口方面,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份乘用車出口(含整車與CKD)30萬輛,同比增長227%,環比增長3%。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出口9.1萬輛,同比增長1028.5%,環比增長29.4%,佔乘用車出口的31%。
談及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優勢,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表示,成本和技術優勢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增長的重要支撐,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産品具備極高的性價比。中國車企不斷填補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空白,並在部分領域實現世界領先,進一步獲得海外消費者的青睞。
全聯並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舉例稱:“以消費者十分看重的新能源汽車續航能力為例,幾年前特斯拉汽車超過600公里的續航里程獨樹一幟,而如今,國內車企早已推出1000公里續航車型。更長的續航意味著更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電控技術,這意味著國內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已掌握核心技術。”
自主品牌車企
迎來“智”造時代
隨著汽車工業向電氣化、數字化發展,消費者的購車理念也在逐漸轉變。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新能源汽車4S店後發現,除了車輛品質、工藝以及續航能力等“硬”指標外,消費者也格外關注汽車的“軟”實力。
“在選購汽車時,我很看重360度全景影像和輔助駕駛功能,以及自動泊車功能。”一位消費者告訴記者,去年,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數量並不多。而今年,具備相關功能的車型增加了不止一倍。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記者,國內外消費者都對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化水準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中國車企走在世界前列。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智慧座艙、智慧駕駛、車身控制等方面都有諸多新産品發佈。其中AITO問界M5系列華為高階智慧駕駛版,成為首個同時搭載HUAWEI ADS 2.0高階智慧駕駛系統和鴻蒙智慧座艙3.0的車型;比亞迪在車展上帶來的雲輦-P智慧液壓車身控制系統,讓仰望U8成為目前唯一一款能夠實現“高度+剛度+阻尼”同時自主調節的車型。從整車角度可以清晰看到汽車智慧化的快速進展。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記者表示,AI網際網路技術對中國新能源車快速發展的加持是全方位的,包括提高車輛智慧化水準、提升駕駛安全性、降低能耗等方面。例如,AI技術可以通過對車輛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提高電池的續航能力和管理效率。通過軟體與數據定義汽車,實現“千車千面”,這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新名片。
中航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AI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使得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化程度和駕駛舒適性,新能源汽車將會在智慧出行領域取得更加顯著的突破和創新。同時,中國正大力進行新基建投資,加快充電樁、5G基站、路網協同等領域的建設,在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上有望領先,有利於促進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和不斷更新迭代。
正是原創技術的明顯優勢,讓新能源汽車越發“聰明”,同時極大增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話語權,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不懼競爭,具備一定的溢價能力,成為引領我國外貿出口的“新三樣”之一。
華泰證券發佈報告認為,中國汽車品牌未來幾年將會加速出海。參考出海核心區域中可替代車係的份額,預計2025年中國自主品牌出口量達353萬輛/年,3年複合增速73%,成為汽車第一齣口國。
全球化思考本地化運營
成制勝關鍵
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在2022年年度報告仲介紹,自2021年5月份開啟新能源乘用車出海全球化後,集團加速開拓歐洲、亞太、美洲等多個地區的市場,全資投建的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也于2022年9月份正式在泰國落地,佈局穩步紮根全球。
對此,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慧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我國汽車産品綜合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品牌積極搶抓機遇,大力拓展海外渠道。如何打好本土化這張牌,成為未來中國車企征戰海外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
然而,儘管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全球已處於領跑陣營,智慧化研發與應用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上,還存在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支撐能力有待提升、融合發展不夠等問題。如何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優勢,成為行業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話題。
“中國汽車産業應在‘十四五’時期重新審視自身産業鏈的完整性和安全度,必須面向未來産業生態進行全球化思考和佈局,針對新舊關鍵軟硬體、工藝、材料及裝備等重點領域和主要短板,加大力度有針對性地填平補齊,全面提升全産業鏈的綜合實力。”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表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汽車的出口還是簡單的貿易出口,未來主要發展方向是到海外當地進行直接投資,整個供應鏈體系也需要本地化。未來,海外直接投資模式也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黃大富進一步補充稱,歐美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轉型方面並沒有明顯優勢,而中國車企不僅在産品上推陳出新,品牌上也逐漸形成高中低檔覆蓋。目前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還處於藍海狀態,需要車企建立全方位的服務體系,擴大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