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作為外貿新業態,在國家多項政策支援下已經成為穩外貿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其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對跨境電商帶動作用明顯。
添動力 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再擴圍
在四川德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得益於當地打造的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首批入駐的一家跨境電商企業的特色商品已經出口到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德陽依託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先行先試,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新零售,加快打造特色跨境電商試點應用區,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正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前10個月德陽跨境電商交易額同比增長77%。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我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大力推動制度、管理和服務創新,建設成效顯著,有效助力外貿保穩提質。
不久前,我國批復同意新增33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加上今年1月份新增的27個,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數量達到165個,覆蓋31個省份,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
數據顯示,近5年來,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增長近10倍。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同比增長28.6%。
促創新 市場採購貿易"江蘇模式"全國推廣
小規模、多品種的小商品拼箱出口,是中國外貿訂單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採購貿易這一外貿新業態,讓這類出口貿易變得更加便利。今年以來,江蘇加大市場採購貿易支援力度,在試點地區推出一系列便利化措施,促進外貿創新發展。
近日,蘇州常熟服裝城一家日用百貨經營部的一批貨值約11.6萬美元的貨物經向常熟海關申報放行後,以“市場採購貿易全國通關一體化模式”就近出港啟程,發往比利時買家手中。借助於這一便利化舉措,今年以來,企業在歐洲的總體業務量提高了20%。
蘇州常熟市某日用百貨經營部負責人 王曉宇:歐洲是我們近幾年重點發展的市場,通過採用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簡化申報出口,這批貨物從就近口岸海關出運,節約了3天的通關時間和5000元的物流成本。
作為國家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的常熟服裝城,在省級層面量身定制了通關、收匯、信保等各項便利化措施,還打造了“市採通”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商戶備案、組貨拼箱、通關申報等一站式出口綜合服務。
常熟海關副關長 李信軍:主動對接全國口岸海關,打通轉關加一體化出口通關雙通道,實現市場採購貨物當天即可通關放行。
今年1—10月,江蘇市場採購貿易出口增長近五成。目前,“市採通”平臺已在江蘇全省應用推廣,並被商務部作為市場採購貿易“江蘇模式”向全國推廣。
不久前,我國新設了8個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至此,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已達39個,參與試點的市場商戶、採購商等主體備案數量超26萬家。
暢通道 助力外貿高品質發展
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發展,持續釋放外貿增長新動能。我國外貿大省廣東,不斷創新物流服務方式,推出通關新模式,暢通“微迴圈”,打通“大動脈”,助力外貿高品質發展。
在廣州南沙國際物流園,開園僅半年,入駐率已達到六成。在一家國際貨運代理公司裏,中小電器、汽車零部件、生活用品等正在進行集拼,也就是將這些貨物拼成集裝箱整櫃後統一報關,通過海鐵聯運的方式,發往歐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某貨運企業廣州集拼中心倉副總經理 王微:現在通過海鐵聯運的方式,綜合物流成本低了,時效對標其他區域至少是快兩天的。三月份截止到今年十月中旬,我們已經完成了出口外貿額8000萬美元,比我們之前預想的還增加了3000多萬美元。
截至10月底,廣東海鐵聯運箱量完成超20萬標箱,同比增長54.5%,在加密開行中歐班列的同時,增開到達貴陽、江西、四川的線路,進一步加速國內外物資流動,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世界。
與此同時,廣東不斷織密港口綜合物流服務網路。眼前滿載出口貨物的集裝箱在珠海鬥門新環碼頭辦結通關手續,經駁船運抵蛇口港後,便可直接搭上國際貨輪運往海外。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項目試點以來,開通的第24條線路。
深圳某企業報關部經理 劉洋:普通的通關模式,要等船入境以後,我們的代理到船上交接單證資料,再向海關進行二次申報,需要一到兩個工作日來完成,組合港模式節省了這一部分的時間成本。
據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項目可以實現海關監管貨物24小時跨港區快速流動,該項目已覆蓋大灣區近90%城市,貨物平均堆存期由7天縮短至2天,累計為進出口企業節省成本超億元。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