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面向未成年人銷售的食品外包裝或行銷語中含有色情暗示、違背社會風尚的內容,引發社會關注。對此,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公安部日前聯手開展專項行動,加大執法、教育力度,嚴查嚴治面向未成年人的無底線行銷。
當下,市面上的商品包裝越來越走心,漂亮畫面結合精美文案,成為暢銷食品的標配,更容易打動消費者。但本來好端端的食品,配上低俗廣告,就有點讓人倒胃口了。個別商家打違背公序良俗的擦邊球,廣告行銷中夾雜各種曖昧、惡搞以及含有軟色情圖片內容,進行無底線行銷。
對於這類無底線的商品行銷,廣告法已列為明令禁止的情形。法律明確,廣告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內容。
同時,廣告法還專門明確,廣告不得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監管部門對此也是三令五申。然而,有的商家仍然將低俗行銷用在面向未成年人銷售的食品商品上,企圖以此吸引未成年人購買。甚至在學校周邊的商店裏也出現此類商品。
殊不知,從一開始,他們的如意算盤就打錯了。面向未成年人的無底線行銷或許會短時帶來些許利潤,但從長遠看,必然會面臨監管部門的嚴肅處理,最終承擔高昂的違法成本。
不管是網路平臺還是校園周邊,凡是發佈惡搞、低俗廣告,以及含有色情、軟色情內容等違反公序良俗、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廣告,向未成年人無底線行銷,必須予以嚴肅查處,對違法者依法嚴懲,斬斷伸向未成年人的無底線行銷黑手。
同時,要給源頭的生産製造廠家提個醒,創意創新無可厚非,但不能挑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銷售商也應牢記切勿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試探,要自覺摒棄低俗行銷,共同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綠色的成長環境。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