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綠色金融市場以綠色信貸為主,即以間接融資為主,債權及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規模所佔比重並不大。不過,近年來,資本市場大力支援鼓勵綠色産業,綠色債券蓬勃發展,“綠色股票”也開始嶄露頭角。
“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主要産品包括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在‘綠色股票’方面,當前我國並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和標準。”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綠色股票”
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股債市場正引導更多資金至綠色低碳産業,綠色債券佔據主流地位。上交所官網數據顯示,綠色證券方面,截至6月24日,上交所共有454隻綠色債券掛牌上市,託管規模達3083億元。其中,綠色公司債318隻,託管規模達2430億元;綠色企業債135隻,規模達643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綠色股票”的概念最早由瑞典銀行與挪威研究機構國際氣候研究中心共同開發,並於2020年在歐洲市場推廣應用。據瑞典銀行官網,“綠色股票”是對債券、商業票據及貸款的補充,被貼綠色標簽的公司最低要求是超過50%的收入和投資來自綠色活動。
“與綠色債券等側重點有所不同,‘綠色股票’是對某一家企業的‘綠色、低排放和低碳’水準的評價標準,並提供一個權威的‘資格認證’。‘綠色股票’通過反映企業的具體表現,能夠向投資者傳達更加清晰的業務現狀評估,提高企業資訊透明度。”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近年來,‘綠色股票’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於‘綠色股票’相關的概念和股權評估還未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統一標準,現在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陳靂表示,“綠色股票”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産品,與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高度相關,未來有較大成長空間。
證券市場
綠色股權融資發展迅速
目前,我國並未有“綠色股票”的單獨分類,通俗意義上的“綠色股票”(綠色股權)融資多指從事綠色低碳産業相關公司的股權融資,且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
上交所發佈的2021年社會責任報告指出,上交所優化綠色股權融資服務,支援綠色低碳産業股權融資,支援節能環保、清潔生産、清潔能源等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滬市主機板首發公司87家,募集資金1625億元,其中三峽能源、太和水等新能源、節能環保企業5家,首發融資258億元;科創板首發公司162家,募集資金2029億元,其中新能源、節能環保企業20家,首發融資328億元。
“‘綠色股票’投資更加注重評價環境友好性,以及公司經營是否符合低碳標準,對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等有明確的指向性要求。它的興起,一方面是受資訊披露制度逐步完善的推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對於企業ESG治理而言,出具量化可比的運營指標遠比提出相關概念更值得被關注。”王昕對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在拓寬投資渠道,推出綠色股票指數,加大對綠色低碳産業支援力度。2021年9月份印發的《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強調,“建立綠色股票指數”。如深交所發佈的國證香蜜湖綠色金融指數,為國內首只反映綠色金融産業發展的股票指數,進一步呈現綠色金融領域上市公司運作特徵。
基本具備
推行“綠色股票”三大條件
可以看出,“綠色股票”雖未正式推出,但證券市場對此已積累了較為充分的探索和實踐。
“從市場環境、制度基礎和市場需求等方面來看,我國已基本具備推出‘綠色股票’的條件。”王昕對記者分析稱,市場環境方面,“雙碳”政策發佈以來,整個投資市場的綠色投資意識在不斷增強,許多行業已經大步邁進該領域並取得充足的經驗。在國家整體産業升級轉型的窗口下,投資綠色産業意味著更好的想像空間和盈利機會。
他表示,從制度基礎來看,關於綠色金融的政策體系正處在高速發展期,自2020年以來,綠色産業融資問題逐漸被拓展到金融領域來考量,整體重要性的提升不言而喻。最重要的是,在推進“雙碳”目標中,産業轉型是必然趨勢,各項指導意見的不斷完善也是可以預期的。
“從市場需求來看,‘綠色股票’的出現有利於市場的各參與方。”王昕進一步分析稱,對於有迫切融資需求的企業而言,需要一種能夠在融資市場將自身的綠色特點和産業優勢明確展示給投資者的“標簽”,從而將自身與非綠色企業明確區分,吸引專項投資達到自身融資目的。
王昕認為,對於投資者而言,如何有效地區分自己所投資的企業是真的“綠色”還是“漂綠”,這是當前面臨的實際痛點。通過現有評價標準往往難以進行有效判斷,可能導致綠色資金分配有誤,而“綠色股票”的推出能夠極大地解決這一問題,幫助投資者進行有效決策。
(責任編輯:彭衍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