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放鬆,讓我們把手像這樣抬起來,對,就這樣,保持住……”在高陽鄉衛生院病房內,一名醫生正在給患者做檢查,“張醫生醫術精湛,對患者和藹可親,我們都信賴他。”患者家屬滿懷感激地説,他們口中的張醫生,就是順昌縣總院高陽分院院長、縣政協委員張建忠。


説起張建忠,高陽人都豎起大拇指。自1994年到高陽衛生院參加工作以來,張建忠紮根高陽,從一名實習醫生到順昌縣總醫院高陽分院院長,工作認真負責、敬業奉獻是他的最大特點,三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崗位,始終牢記“救死扶傷,以病人為中心”的初心使命,恪盡職守、辛勤工作,在基層一線奉獻一生,無怨無悔。


醫德是行醫之本


西晉楊泉在《論醫》中有言:“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張建忠從醫以來,明白醫者,應“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


高陽鄉地處偏遠,離縣城較遠,外出人員較多,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和兒童。高陽鄉林先生母親因患強直性脊柱炎,她的腰部、腿部僵直,不能彎腰,致使她長年臥床不起,林先生則常年在外務工,回家照顧母親時間較少,於是委託張建忠,張建忠便十幾年如一日到府服務。林先生説:“我們常年不在家,多虧了張醫生這些年來到府服務,我母親免受病痛折磨,多謝張醫生了。”


家住南亨村的林老太雙腳嚴重腫脹、多年未愈,經人介紹找到了張建忠診治。考慮到患者行走不便,張建忠便主動要求來到患者家中出診。老人的雙腳已有潰爛,流膿發黑,他如平常般檢查,仔細認真地換藥,這樣的舉動讓老人的女兒感動得熱淚盈眶。最終經過張建忠2個多月的精心治療,老人逐漸康復,一家人感動不已。



醫術是行醫之基


張建忠外科出身,但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恒地鑽研,內外科兼修,不斷開闊視野。順昌縣總醫院高陽分院在張建忠帶領下,憑藉的精湛醫術治愈許多患者,甚至吸引了嵐下鄉、南雅鎮、房道鎮等周邊鄉鎮病患前來就醫。 


這是一場跨越鄉鎮的奔赴:年輕的父母帶著5歲的孩子從嵐下鄉連夜趕來,孩子嘔吐不止、腹瀉不止,已經持續兩天,詳細檢查後,張建忠診斷為病毒性腸炎、輕度脫水,針灸、貼敷、口服補液鹽,只需要幾十塊錢,如此簡單的治療方式,讓年輕的父母既糾結又忐忑,但張建忠給予了一個安心的眼神,僅過一夜,孩子的腹瀉止住了,精神也好很多。遇見張建忠,有多少無助就有多少希望,遇見張建忠,有多少焦躁就有多少心安。他,總是去治愈,常常去撫慰。



醫道是行醫之魂


責任源於心,擔當踐于行。張建忠看著患者家人眼中的殷切希望,下定決心,扛起責任,用堅定的信念,用自己專業知識,帶領著高陽鄉醫務人員,守護著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1998年10月,一對中年夫婦背著未滿18歲的女兒來到診所。一進門,夫婦倆“撲咚”跪在地上,請求他拯救他們的女兒。原來這對中年夫婦的女兒陳某,十多天前突然患病,肚痛難忍,跑了幾所醫院都未查出病因,父母急得團團轉,後來聽人説張建忠醫術不錯,便登門求救。他經過仔細診斷,陳某患的是嚴重腸麻病症,再耽誤下去,命就難保了。經過四晝夜的緊急搶救,陳某轉危為安。一家人歡天喜地,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新冠疫情伊始,大年三十張建忠隨便扒拉了幾口飯,連澡都來不及洗,拿了妻子準備的幾套換洗衣服,就匆忙離開家到院裏值班。自2020年大年初二正式開始進入疫情防控開始,張建忠院長帶領全院職工迅速行動了起來,成立醫療工作小組,會同當地政府、公安派出所等部門開展各項疫情防控工作,從普及新冠疫情防控知識,到精準摸排、收集發熱人員資訊;從核酸採樣,到新冠疫苗接種;從發熱病人送診,到卡口值班值守,每項工作中都閃現白衣執甲的身影,直到新冠疫情放開。此次疫情的出現讓從醫29年的張建忠格外地忙碌,張建忠與他的團隊,曾連續堅守崗位60余日不回家,並在三年疫情中牢牢守護高陽鄉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為高陽鄉築牢一道安全防線。



如今,張建忠在積極助推全民健康網格化健康服務活動這項惠民政策走深走實。據了解,高陽鄉從今年開始全面建設全民健康網格化服務體系,組建了包含縣級專科醫生、基層註冊執業醫生、鄉村醫生、護士、健康網格員在內的五支“4+N”全民健康服務團隊。張建忠帶領五個團隊深入高陽14個村進行家庭醫生簽約、履約、義診等,為高陽居民帶來了便利,讓“網格”的溫暖切實送到群眾家中。


在平凡的崗位上,張建忠視工作為生命,待患者如親人,以真誠、樸實、嚴謹、穩重的作風贏得了患者的普遍信賴和同事們的一致讚揚。他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的服務理念,從服務態度、服務用語等小事做起,把服務做得更優、工作做得更細。他紮根基層、默默耕耘、無悔付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從醫的初心和使命。

責任編輯:陳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