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基數更大,老齡程度更深,困難老人更多,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引人關注;家庭養老能力弱化,養老保障不足,養老服務設施不健全,農村養老短板如何補齊?《新聞1+1》對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副會長陸傑華,共同關注:農村老人,如何養老?


農村老齡化目前有哪些特點?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陸傑華:農村老齡化目前呈現以下特點:


(1)人口基數大,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有1.2億人。


(2)農村老齡化速度快。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農村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23.81%,比城鎮高7.9%,比全國平均水準18.7%也高出許多。


23.81%意味著農村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它的影響是深遠的,將會對農村整個老齡化的體系形成一個很重要的挑戰。因為畢竟以往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是有差距的,農村處於滯後於城鎮的狀態。


空巢化嚴重,農村養老靠什麼?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陸傑華:農村老齡化的空巢化、獨居化、高齡化,更凸顯了我們必須要關注農村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農村養老靠居家,孩子不在,靠什麼?很重要的是要靠社會化的養老,因為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是滯後於城市的,通過一些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給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助餐、助醫、助樂、助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也需要全社會去關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迫切性、重要性。


農村養老機構重量更要重質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陸傑華:在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方面,農村多於城市,我們不僅要看到養老服務體系在城鄉的數量差異,更多的是要看它的品質差異。農村養老機構和城市相比,在品質上存在著明顯差距。農村養老服務機構數量雖然多,它的空置率也比較高。前幾年的數據,差不多48%的農村養老機構是空置的。一方面有很多農村老年人需要照料,另一方面養老機構數量比較多,但還是空置,供需的不平衡的問題需要加大去解決。


城鄉養老金相差約22倍 需提高農村老年人基本養老保障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陸傑華:在養老金方面,城鄉的對比上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幾年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城鄉養老金的差距差不多是22倍,城市遠遠高於農村。這個短板我覺得短時間是很難補齊的,但是我們可以縮小它,使農村的老年人能夠逐步地提高他的生活品質,滿足他的需求。


我認同要提高農村的養老金,要在他一定的年齡,比如60歲,或者這個男女有不同的年齡,能夠實行退休的制度。但是退休制度我覺得很重要,要大幅度提高他的退休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條件。


土地能成為農村老人養老的保障嗎?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陸傑華:土地也是養老保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在全國來説,有些地區利用土地流轉,特別是把土地能夠盤活起來,給他一定的經營,然後給老人一些福利。但是如果從全國來看,全部按照靠土地來養老也不是特別現實,因為這些做得好的地區,大部分都是在郊區,城鎮化相對比較近的。但是在西部,在貧困地區,這個就不是特別現實。所以土地流轉,還要根據國情,根據不同地區,“一村一策”,才能夠真正使土地保障起到它的養老作用。


如何讓農村老人更健康的老去?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陸傑華:健康中國應該説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也是農村老人的夢。農村是一個弱勢,整體健康狀況比城市要差。在醫保、在醫療條件上也是相對比較差的。有這樣一句話,有了健康,高齡不是問題,沒有健康,低齡也是問題。對於農村老人來説,要抓住這三個詞,基本、基礎和基層。


①要提高農村老人的健康素養,從生命週期方面去提高。


②加強農村慢性病的管理,公共衛生也要跟得上,基層公共衛生更要跟得上。


③農村的衛生服務體系也要著眼于老年人的慢性病,著眼于整個的康復治療,這樣才真正使農村的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責任編輯:徐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