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戴上近視眼鏡,這讓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張女士頗為擔憂。聽從朋友的建議,她開始問詢一些提高孩子視力的保健品。膠囊的、沖劑的、口服液的;增高的、補鈣的、益智的……兒童保健品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最近有媒體報道,近年來,為了給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等方面提供助力,不少愛子心切的家長將各種兒童保健品送進孩子口中。然而,一些不法企業、商家也抓住了家長這種心理,以非法添加、虛假宣傳、非法傳銷等各種手法騙取消費者的錢財,致使兒童保健品市場出現各種亂象。

説到保健品,人們往往將之與老年群體相聯繫。但殊不知,缺乏有效監管下的保健品行業,總是在伺機尋找可能的“獵物”。比如,河北省公安廳近年來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保健食品違法犯罪的侵害對象主要是中老年群體、兒童群體和特定病患群體。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種趨勢是,在相關部門嚴打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以及相關案件的曝光率增加後,兒童保健品市場的非法行為正開始抬頭。

從消費心理來看,如果説老年群體容易掉入保健品的“坑”,主要是在保健品銷售人員的各種情感攻勢下喪失辨別力,那麼部分家長對保健品的“迷信”,則與對孩子成長的過度呵護乃至緊張的心態不無關係。一方面,社會競爭壓力加大,一些家長總是容易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正常現象放大,然後加以過度的干預,並迷信一些“捷徑”。比如,對孩子身高的過高期待,導致一些家長往往容易偏信相關的保健品宣傳。

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準的改善,部分家長有條件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成長條件,自然也容易不自覺地衍生出一種過度的“保護”——不管是學業還是身體上,前者表現為迷信諸如“右腦開發”等可疑的課外培訓,後者則可能表現為不加甄別地買保健品“亂補”。因此,面對形形色色的兒童保健品,現代家長需要更多的定力。這包括及時了解一些相關的保健和醫療常識,比如保健品不能治病,不僅老人要懂,家長更要明白。另外,也有必要放鬆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傾向,以正常心態、適度原則去看待和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即便是遇到疑惑,也該遵循常規的醫療干預途徑,而非信奉可疑的保健品“捷徑”。這也可以説是現代家長的必備素養。

當然,保健品騙局和虛假宣傳,不管是針對老年群體還是兒童群體,都説明整個行業的規範程度還有待提升。特別是在老年類保健品亂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後,要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讓保健品亂象轉戰其他消費人群。今年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假冒偽劣重點領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提出要開展特殊食品監管專項行動,聚焦“一老一小”,加大對保健食品和嬰幼兒配方食品的抽檢力度。這種抽檢就應該常規化,並且可嘗試飛檢制度,從源頭堵住問題保健品流入市場。而在銷售端,也要加大對虛假宣傳的整治力度,並且在普及相關常識的同時,鼓勵社會監督,真正提升整個社會對於保健品的監管和認知水準。

除此之外,與兒童保健品大行其道形成反差的是,當前專業的兒童用藥卻非常少。有人大代表早就呼籲,應該強化兒童用藥的研發和監管。這一來表明,涉及兒童的,不管是藥品還是保健品,都應該加以足夠的規範,並滿足社會的正常需求;二來,正規兒童用藥的缺乏,或也給了保健品“乘虛而入”的機會。在這個角度言之,整治兒童保健品亂象,也需要疏堵並行。


責任編輯:周思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