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家屬們正在忙碌,王睿(右一)幫忙清掃地面積水 苗劍 攝

病友家屬張一紅做好的午飯菜肴 苗劍 攝

7月,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一墻之隔的武漢大學醫學部家屬區,一間“共用廚房”經歷數次搬家,艱難度過了1週年。一年間,廚房無償提供給病友家屬做飯6000余次,不僅讓長期住院的病人吃上了家常飯,也為家屬提供了一方休憩的空間。讓人很難想到的是,“共用廚房”的發起人和管理者,是一名不到21周歲的研一學生。

與醫院一墻之隔

三餐在此“揭開鍋”

7月28日下午4時,武漢大學醫學部家屬區,約15平方米的共用廚房很快擠滿來做飯的家屬,鍋碗瓢盆發出叮叮噹當的聲響。

58歲的陳業亨手裏拎了一兜食材:2元的米粉,4元的小青菜,6角一個的雞蛋,還有一瓶15元的“牛欄山”。見廚房正是做飯高峰期,陳業亨並不著急,索性在客廳坐下來先喝上一盅。

從去年11月老伴李冬梅查出卵巢癌開始,老兩口隔三岔五就要來醫院報到,每次住院少則十天半月,長則1個多月。通過病友介紹,陳業亨很快知道了“共用廚房”的存在。在他看來,自己做飯既經濟又衛生。更重要的是,這方空間讓他有了家的歸屬感。

陳業亨告訴記者,老伴生病後,女兒從杭州趕來照顧。想到女兒女婿家還有兩個外孫離不了人,老兩口想方設法“趕”女兒回去,但女兒擔心二老在醫院吃不好、睡不好,直到跟父親到共用廚房做了兩餐飯,才放心離開。

“老伴是卵巢癌晚期,情況不理想,但醫生並沒有放棄。”陳業亨説,生病對親人來説是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但更重要的是活好當下。老伴生病後,從未進過廚房的他拿起了湯勺,讓老伴吃上了一口熱乎的飯菜,這是眼下他能為老伴做的最溫暖的事。

“共用廚房”背後

是一名研一學生

兩三個灶臺,三四套炊具,包括陳業亨在內,上千名病人家屬在“共用廚房”做好一日三餐。不為人知的是,支撐這間“共用廚房”運作的,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名尚不滿21歲的研一學生。

1998年10月王睿在廣州出生,父母都是當地中學的教師。2003年,王睿的父親駕車發生車禍,事故雙方均因骨盆受傷而癱瘓。更糟糕的是,作為事故責任方,王家除了自己看病花錢,還要承擔起對方的治療費用。

巨大的壓力下,王睿的父親變得暴躁易怒,動不動就對妻兒惡語相向。端到床前的飯菜,不止一次被打翻。受不了丈夫的“冷暴力”,王睿的母親一度下決心離家出走,但出門不到24小時,便因放心不下兩個孩子半途折返。

2012年,14歲的王睿開始嘗試做父親的思想工作,“大家沒有放棄你,媽媽也沒有,關鍵是你自己想不想站起來?”兩個月後,父親態度終於有所鬆動,同意接受康復治療,並在一名中醫師指導下自學扎針灸。2015年,他臥床12年後奇跡般地站了起來,一家人的生活這才漸漸回到正常軌道。

“如果那個時候有人伸出援手,我們也許走出困境會更快些。”王睿説,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促使他走上了公益之路。

公益之路舉步維艱

一週內三次被迫搬家

去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動漫設計專業讀大四的王睿,先後在水滴籌、小雨傘籌做志願者,幫助經濟困難的患者發起募捐。在與病人及家屬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經濟上的困難是一方面,對於長期住院的病人,想吃上一口家常飯都是奢望。

2018年7月1日,“共用廚房”飄起第一縷炊煙,小雨傘籌負擔了“共用廚房”第一年的房租,由王睿負責日常管理與維護。當時在王睿看來,為病友提供一個遮風擋雨,可以做飯的環境即可,還想像不到日後將要面臨的困難。

設施老化、消防不達標、鄰里不理解,僅今年4月,“共用廚房”就連續搬了3次家:第一次,水龍頭漏水殃及樓下鄰居;第二次,街坊老太太在門口罵“這麼多來歷不明的人進進出出,身上帶的都是細菌病毒”;第三次,搬到了現址,當時房間破舊不堪,王睿和病友家屬用砂紙打磨墻壁,再重新刷乳膠漆,修修補補一個禮拜才勉強能用。

今年6月,王睿開始獨立承擔起“共用廚房”運轉費用,房租押一付三一次性交給房東2萬多元,其中1萬多元是嚮導師、叔叔借來的。家屬來這裡做飯,只需負擔水、電、氣、調料等廚房日常損耗,幾塊錢便可烹出一日三餐。

曾是“兼職皇帝”

打工支撐“廚房”運轉

還在上學的王睿,如何承擔起“共用廚房”産生的費用?

2015年9月,王睿帶著東挪西借來的學費和生活費入校報到。新生需要添置的東西比較多,900元生活費兩天后便所剩無幾。想到因事故賠償變得赤貧的家庭,王睿無法再向父母開口,開始兼職打工。發傳單、送快遞、裝卸貨物,他陸續嘗試過很多兼職,直到掙到人生“第一桶金”。

大一下半年,王睿應聘成為一家傢具店的設計師。他為一位高端買家設計的定制傢具得到對方肯定,客戶爽快簽下38萬元訂單。事成後,老闆拿出2萬元作為對王睿的獎勵,學費問題迎刃而解。

2016年,王睿留意到,政務中心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將排好的位置有償轉讓給著急辦證的客戶,可以賺到200-500元不等的“辛苦費”。當天,他從便利店租用四五個椅子排隊,一天下來賺了1000多元。嘗到甜頭後,他又拉上同學一起做,最高的時候一個月進賬7萬元。王睿成了學校裏的“兼職皇帝”,他不再伸手向家裏要錢,還能反過來貼補家用。

很多人對“共用廚房”不了解,以為這是一個創業項目,背後有企業支援。王睿坦言,目前用於支付房租的每一分錢,都靠打工掙來。但他也深知,靠一個人的力量給“共用廚房”輸血,是不可持續的。為此,他曾想到民政部門註冊個人公益平臺,通過公眾募捐在各個醫院廣泛建起“共用廚房”,但因為不滿足相關條件,申請未獲通過。

畢業後將回父母身邊

希望兩年內找到接手人

“共用廚房”的建立,也在王睿身邊聚集起一批“粉絲”。

去年11月,55歲的陳會金在中南醫院確診胸部腫瘤,妻子李菊春成了“共用廚房”的常客,每天變著花樣做飯為丈夫補身體。在此期間,親身體會到廚房為病友帶來的獲益,親眼看到王睿支撐“共用廚房”的不易,兩口子索性常住於此,一面看病,一面幫王睿做一些管理工作。

數百名大學生志願者曾跟隨王睿走進醫院,但能夠長期堅持者寥寥,“有的是心理脆弱受不了,有的是嫌棄。”王睿坦言,很多人抱著浪漫主義的想法,對病房裏真實的情況並不了解——生離死別隨時在上演,長期住院的病人往往很邋遢,家屬也並不總是好相處。

眼下正值暑假,每天早起,王睿都會乘車1個多小時到“共用廚房”,檢查燃氣灶、廚具和電器,做好物品歸類並打掃衛生,登記每一位用戶的進出時間。使用者做完飯,負責將鍋碗瓢盆清洗乾淨,産生的廚余垃圾隨身帶走。

日常管理工作之外,王睿依然頻繁穿梭于中南醫院各個病區,繼續他的公益事業,晚上則拼命趕設計稿,以支撐自己的生活和公益支出——此前,他接手了一個地産公司的設計任務,因為熬夜打瞌睡,不慎把水潑在了筆記型電腦上,直接導致筆電報廢,原本可以如期完成的電腦繪圖,徒手畫需要3倍時間。8月31日,王睿就要交付下個季度的房租了,這使他倍感壓力。

未來有何打算?王睿坦言,因為家裏情況特殊,他研究生畢業後打算回父母身邊照顧他們,希望兩年內能夠找到合適的人接替自己,將“共用廚房”開辦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到這份公益事業。


責任編輯:周思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