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做到極致是什麼樣的?在上海交通大學,師生在暑假發起了“全球挑戰計劃”。

他們關心非洲國家的“用藥標準”,關心新加坡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好方案,關心肯亞在吸引外資領域“幾乎空白”的法律環境。記者了解到,上海交大的“全球挑戰計劃”目前已經招募了13支國際化項目團隊、200余名交大學子、40余名中外教師,他們圍繞東南亞、非洲和中東歐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部分地區發展面臨的問題開展實踐研究。

總理揭牌的農業合作園,交大學子來設計

上海交大設計學院教授、副院長車生泉已經不是第一次帶學生去保加利亞做調研了。保加利亞地處“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位置,上海交大早在2016年就在這裡成立了上海交大保加利亞中心,為那裏的學子提供教育支援,為當地發展提供智庫方案。

在保加利亞,已經産生了3個交大與當地院校合作的國際項目,其中兩個涉及“鄉村振興”。去年,“全球挑戰計劃”實施的第一年,車生泉帶著同學們調查了那裏的鄉村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等。今年,6名交大師生和4名保加利亞當地學生將研究當地的鄉村文化,並針對由國家總理李克強揭牌的“中東歐16+1農業示範園區”進行初步分析,制定保加利亞版的工作方案。

師生們帶著任務去,根據計劃,今年8月前他們要拿出調研與規劃設計成果。

記者了解到,“全球挑戰計劃”項目主要面向東南亞、非洲和中東歐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國內部分地區,項目週期為2~4周,由專業教師選定有社會現實意義的活動主題,並與當地合作夥伴共同組織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和實踐活動。

2019年“全球挑戰計劃”中,上海交大師生將先後分赴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義大利、巴基斯坦、衣索比亞、肯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部分鄉村地區,圍繞鄉村振興、公共健康、環境保護、城市治理等重大問題去實地調研和探究,結合當地實際需求,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交大智慧和方案。

上海交大於2018年5月正式推出“全球挑戰計劃”,旨在培養青年學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擔當,鼓勵學生拓展全球視野,融入多元文化,學以致用,通過實地調研和探究,結合當地實際需求,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交大智慧和方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潛力,提升自身的領導力、全球勝任力以及交大的國際影響力。

交叉學科、國籍,放眼全球看“鄉村振興”

“全球挑戰計劃”由學校統一組織管理,各學院項目負責人具體實施,鼓勵跨專業、跨年級、跨院係的中外學生共同參加。今年的計劃,有40余名中外資深教師參與。他們多數為上海交大具有多年一線教學和研究背景的教師,具有指導學生和開展跨學科國際合作項目的豐富經驗。同時,教師隊伍中也有來自保加利亞、義大利、衣索比亞、肯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知名高校的名師。指導教師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工程、土木工程、農學、藥學、設計、國際公共事務管理、法學等多個學科。

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産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建築遺産保護專家曹永康指導的項目是2019“拯救傳統村落”中意聯合工作營。他表示,“全球挑戰計劃”的項目選擇都有一定難度和專業深度,大部分學生沒有深入中國農村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歷,通過深入這些區域,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和解決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切實感受到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激發他們解決人類共性難題的願望。

曹永康告訴記者,中國的傳統村落正在消失,而義大利的傳統村落早在30年前就開始消失,農村空心化問題比我國來得“更早、更猛烈”。曹永康所帶領的團隊,除了在義大利找尋解決方案外,還會在浙江麗水的農村“實驗”解決方案。

去年,這支團隊為浙江雲和縣崇頭鎮沙浦村,一個只剩下老人和殘疾人的村落設計了一整套振興方案。方案中,從村頭到村尾,依次排布了體驗工作坊、旅遊小徑、臨時民宿試點、護理中心、旅遊中心、品牌民宿、農家體驗區和自來水廠。

曹永康掌握的來自我國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在我國,2000年到2010年間,村落以每年消失8.2萬~9.8萬個的速度在驟減,2000年時,我國有363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只剩273萬個。2008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出臺,村落減少速度開始放緩。到2015年,我國還有264萬個自然村。

“盤活現有鄉村至關重要。”曹永康的團隊成員除了上海交大學子,還有C9高校、港澳高校以及國外高校的學生。他們都必須具有建築學、城鄉規劃學、社會學、人類學、農村經濟管理類等國家重點學科大三及以上水準。

非洲人要不要一部自己的《藥典》

很多人可能想像不到,上海交大的師生還會關心非洲人能不能用上“放心藥”。

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醫療衛生體系薄弱,很多藥品需要進口獲得。服用本土天然藥物是當地人主要的醫療方式,但直到今天,當地本土藥物研發及生産仍然滯後,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藥品品質體系不規範、不完善。

我國使用天然藥物歷史悠久,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天然藥物應用理論、體系和藥品標準,後經過多次修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並符合國際規範的標準體系。特別是《中國藥典》中與中藥相關的一系列標準規範的制定,對非洲地區草藥鑒定、標準制定和臨床規範應用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非洲缺一部靠譜的“藥典”。“我國有5000多種中草藥,藥典是臨床用藥的金標準,沒有藥典,中草藥無法走向市場。”上海交大藥學院教授傅磊説,“藥典”能在保持科學性、先進性、規範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制約藥品品質與安全的突出問題,提高藥品標準品質控制水準。

去年傅磊已經帶著團隊完成了《基於非洲藥典創建的科研實踐計劃》的實地創建工作。項目執行合作方包括: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亞的斯亞貝巴大學(AAU)健康科學學院以及世界銀行支援的CDT-Africa和上海元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經各方協作,項目組基於當地的實際科研設備條件和科研人才水準,在項目組全體科研志願者的努力下,帶領當地數名博士生及博士後一起,按期完成了《非洲藥典》的創建目標:兩種植物(衣索比亞青蒿及衣索比亞辣木)的成分標準制定;《非洲藥典》標準模板建立。

今年,傅磊和團隊將對項目在當地的持續推進、當地科研的持續開展、實驗室籌建等三個方面進行跟蹤。團隊計劃將更多的常規分析實操移交AAU;新完成3種植物藥的分析和符合藥典的文字描述,持續推進《非洲藥典》通用標準版建設;接受AAU大學相關課題組博士生到交大進行課題研究,幫助CDT實驗室提升科研水準。

在肯亞,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的師生團隊則在為這個國家的招商引資想辦法。肯亞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重要支點,成為眾多中國企業“走進非洲”的首站。

當前,中國已成為肯亞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投資來源國、第一大工程承包商來源國以及增長最快的海外遊客來源國。長期來看,肯亞在政治治理及人力資源發展、經濟多元化、基礎設施和物流以及改善的營商環境方面排名靠前,一些跨國公司也傾向於將肯亞作為區域總部,以利用東非共同體的市場優勢,肯亞吸引外資前景向好。

但較為落後的政策法規體系使得相關行政事項花費時間較長,部分法律規定對外商投資形成障礙,而一些法律空白區域帶來的操作空間更直接提升了外商投資的風險程度。

交大法學院團隊包括博士研究生兩人、碩士研究生5人,專業涵蓋國際法、民商法、經濟法、智慧財産權法、環境法等。他們梳理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吸引外資的經驗和教訓後,與肯亞投資局、內羅畢大學法學院、世界環境署、當地律所、中資企業等展開闔作調研工作,對當地法律制度特別是投資法律環境進行調研評估,結合調研評估過程中發現的實際問題,為改善當地外商投資環境、提升肯亞外商投資吸引力提出解決建議與方案。

責任編輯:周思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