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用上電腦了”。仁壽鎮中農小學五年級一班的王明明顯得格外高興。在第69個兒童節到來之際,中建鋼構希望工程電腦教室和愛心書屋投入使用。

電腦教室裏,三十多個學生正在專心致志地盯著螢幕,時不時地傳來竊竊私語。而沒排到課的學生,只能趴在窗口外面盯著裏面的場景,臉上滿是羨慕。在書屋那頭卻十分安靜,二年級的劉文熙正端著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津津有味地閱讀著。

對於這個操場與籃球場都要共用的學校來説,教學設備和硬體設施極度匱乏,電腦教室和圖書室的使用,無疑成為了學生眼中的新鮮玩意兒。

後希望工程時代謀轉身

希望工程,這個在中國享有盛名的公益項目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5年來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近17萬億,支出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傾斜,各類新校舍在貧困地區拔地而起,加上“兩免一補”政策全面推行後,孩子上學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希望工程如今面臨的情況和成立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希望工程的傳統資助方式仍需繼續。

形勢有了變化,希望工程的資助方式和工作重心也正在調整。“希望工程的重點,正在從教育的起點公平轉移到了教育的過程公平,從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到接受平等的教育。”四川省青年基金髮展會負責人介紹。“但是在很多學校,包括電腦、音樂、美術等課程開不起來,原因不外乎一沒設備,二沒教師”。

過去5年間,中建鋼構在貧困地區先後捐建了5所希望小學,累計捐資190余萬元,改善了近1200名學生的教學條件。中建鋼構西部大區工會主席朱瑜説道,“希望工程的重心已經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面臨新的形勢,我們轉變了思路和方法,摸索出了一條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的新路——捐資和捐智”。

以前讓孩子有學上,現在讓孩子上好學

8個月前,考察人員走訪了屬地內的4所學校,“當他們第一次看到相機時,都以為鏡頭裏面裝著整個世界。”中建鋼構西部大區黨建工作部主任肖振青説。他隨行考察仁壽中農鎮小學的時候,一下車就被孩子們圍了起來,沒見過相機的孩子一直盯著他手中的相機。“透過鏡頭看到孩子們清澈純真的眼神,覺得他們太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了”。

考察歷時一個多月,輾轉1800多公里。在綜合地理位置、教學條件、硬體需求、師生數量等因素,最終確定中農鎮中心小學為希望工程捐贈對象。

網際網路縱橫八方遍及角落,科技使知識跳脫空間束縛,將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到貧困山區。電腦教室和愛心書屋面積共計70平方米,新增電腦45台,兒童圖書、教輔書、工具書、音像製品及電子出版物等1000冊,並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系統,極大的豐富了學校的教學資源。

“教育資訊化,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縮小了區域、城鄉的數字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劉校長説道,庸置疑的是,他們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敢於拼搏敢於追求夢想的勇氣。

捐資解決了硬體問題,軟體怎麼辦?中建鋼構啟動了青年志願者上課臺活動。

在啟用當天,中建鋼構西部大區設計院的工程師趙楠博士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建築課。“不要講專業術語,講一些孩子們喜歡聽的東西,不然孩子們肯定要睡過去”,在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趙楠一度很頭疼。

講什麼呢?如何將建築和孩子們的興趣結合在一起?趙楠有了想法。

“我們的裝配式建築,就像搭積木一樣撿起來的,只要把構件運到現場,就跟搭積木一樣快速地建起來,綠色環保節能”,邊拿著幾塊積木邊講課,孩子們的興趣瞬間濃厚起來。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建鋼構將持續開展教育扶貧工作,讓一堂好課、一本好書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電腦教室和圖書室施工持續了半個多月,每次過來查看施工進度的時候,碰到下課時準能看到外面密密麻麻的學生趴在窗戶邊上,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盯著還在裝修電腦教室和圖書室,讓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做的特別有意義”,中建鋼構工會主管感慨。“孩子們透過教室的窗口,也看到了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張其豐)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