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忠竹刻《薄地陽文青青翠竹儘是法身臂擱》

竹,在人們心中是高雅、純潔、有氣節的精神文化象徵。古往今來,人們習慣用“人生貴有胸中竹”來形容自信、有涵養的謙謙君子。竹對中國文人雅士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他們賞竹、吟竹、用竹,以竹為榻,以竹為筆,以竹為友,以竹自喻,東坡居士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節有淩雲傲骨,竹根則質樸無華。竹根埋于土裏,如同自然著就的天書,待人循其形質,條分縷析。南方為産竹盛地,歷代竹雕大師多出於江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嘉定”與“金陵”兩大流派。

“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朱鶴將書畫藝術融入竹刻,開創了以深刻透雕為主要技法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嘉定派竹刻。”嘉定竹刻博物館的導言這樣描述“嘉定派”竹刻起源,並稱讚嘉定派在最為興盛的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竹藝人作品達到了“及物之體、盡物之神、得物之趣”的境界。優秀的嘉定竹刻創作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精通詩、書、畫,具有全面而深厚的文藝素養;二是心胸灑脫,高蹈出塵,不染世間俗氣。許多文人學士也加入到嘉定竹刻的創作中來,如清代的金石家瞿中溶、畫家程庭鷺等,從而為嘉定竹刻濡染出不同於職業竹藝人的別樣風致。時至今日,嘉定竹刻的創作群體早已超越江南一隅,而優秀的傳承者在深入研習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開始表達自己對竹刻的理解、對藝術的體認、對時空的感悟。

生於上海嘉定的張偉忠專事竹刻研究及創作長達30年,他的《圓雕如意》取妙吉祥之意,源自佛門法器。如意既是一種傳統器物樣式,也是一種本體心性狀態,外求形,內取意。竹如意,人如意,竹人如意,人人如意;人如竹,竹如人,個個如意,節節如意。在另一件作品《薄地陽文青青翠竹儘是法身臂擱》中,張偉忠以十八羅漢之禪杖羅漢為題材,人間百態化作羅漢相。充分尊重和發揮竹材固有的審美特性,因物賦形,因形造境,注重線與面的內在關係以及空間的相互滲透。人物邊緣的處理虛實相生,隱約空靈。


責任編輯: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