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雙12”剛過,你是否有那麼一刻,看著家裏大大小小的商品包裝盒,不知如何處置?節慶不斷的時節,又是親朋好友互贈禮物的高峰,品牌商各自吆喝著自家的禮品套裝,緊接著,數不勝數的禮盒將要踏上旅途。
商品包裝的重要性不難理解,人們購物時,付費購買的不僅是産品本身。消費的價值,包含整套購物體驗。從看著店員現場打包的儀式感,到拿到禮盒的驚喜、拆包裝的期待,從送出禮物時的自豪到對方接受的喜悅……好看的包裝,總是會將消費者的情緒價值拉滿。
但是,如果和情緒價值一起放大的,還有消費附加品帶來的環境負擔,那麼通過包裝來實現的儀式感,又是否還那麼值得?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我國包裝廢棄物約佔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即便在購物淡季,“過度包裝”的現象也普遍存在。人們在購買咖啡、奶茶等飲料時,很輕易就可以“喜提”附帶塑膜紙杯、杯蓋、杯托、吸管、手提袋的“豪華”套裝;前段時間,有玩具廠商以“沉浸式打包”為賣點開設快閃店,店員給各種形狀的玩偶套上各自的限定包裝,消費者為了新奇的購物體驗蜂擁而至。然而,在消費者給出好評的同時,成倍的包裝紙、包裝盒、包裝袋,也讓垃圾生成量倍增。
一直以來,月餅、茶葉、化粧品、保健食品……許多商品類型都是過度包裝的“重災區”。商家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期待,通過多層包裝提高附加值,促進銷售、增加利潤。在非遺文化廣泛傳播、聯名文創禮盒俯拾皆是的趨勢下,部分品牌在推出文創産品時,也特別注重包裝,有時反而忽略了産品本身的創新和實用性,將已有的老産品通過品牌聯名,不斷放入形式各異的新禮盒中,對形式的重視超出了産品本身。
“儀式感”本是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將一些日常的瑣事儀式化,讓重復的瑣碎變得特別。從我們手中送出的禮盒,滿載的是對收禮方的誠意,但當人們面對拆完的繁雜包裝不知所措時,當意識到無法降解的廢棄包裝材料會影響到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時,過度包裝的問題,無疑需要得到針對性的治理。
針對過度包裝商品的流通銷售可能造成的浪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要響應綠色消費,在商品包裝上堅持適度合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規定,商家的過度包裝涉及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目前,《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粧品》的國家標準已經實施,從包裝層數、空隙率和成本對相關商品包裝進行嚴格規定。
對企業來説,包裝的設計感、體驗感,未必在於包裝的複雜程度。全球各大包裝設計獎的獲獎作品中,可以看到100%天然的可食用包裝、植物基墨浮水印刷的包裝、廢棄羊毛轉化而成的可持續包裝,在滿足環保和基本功能的基礎上,不必“堆料”,商家也能讓包裝更有設計感。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重視“情緒價值”和儀式感,並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通過商品打包獲取的儀式感,可以轉化為對環境生態更友好的形式。現在,許多咖啡店都推出了“自帶杯”特惠,帶著自己喜歡的杯子買咖啡,環保、省錢,又有體驗感。當人們主動選擇更多樣的情感傳遞、寄託方式,在購物包裝瘦身、環境負擔減輕的同時,通過消費換來的驚喜只會有增無減。(文/丁香雪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