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冰與火:在北京體驗時尚健康“中國年”

2021-02-01 17:23:00 | 來源:新京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冬奧會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圖/視覺中國)



(原標題  冰與火:在北京冬天體驗健康生活)

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大家已經慢慢學會了在疫情常態化的情況下重新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有了“就地過年”的號召,發現身邊的樂與美就成了人們的自然選擇。冰天雪地可玩雪,數九寒天可泡湯。在2022年冬奧會的腳步逐日臨近的這個冬天,讓我們一起體驗屬於北京的“冰與火之歌”。

冰雪運動

熱情從古至今,魅力史無前例

上一個冰雪季因為突發疫情而被迫提前終結,給不少人留下了遺憾。現下,借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助力,人們對滑雪運動有了更多熱情。冰雪旅遊是一個包含冰雪風光、冰雪運動、冰雪文化等多個領域在內的綜合旅遊項目,在中國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而北京這座城市對冰雪運動的熱情由來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歷史上的紫禁城:冬則冰床作戲

明清時期的北京,見證了戲冰由實用到娛樂的轉變。明代的北京城,冰床十分盛行。冰床是一種在床板上放置可折疊的小凳或草席、由人在前面拉著前進的拖床,最早是近京貧民們冬天養家糊口的工具。後來冰床的娛樂性逐漸得到推廣,明正德朝時,北京的官僚富賈中興起將冰床首尾相連聚眾豪飲的“冰床圍酌”。而至天啟元年,便已經有平民們去西華門外“冬則冰床作戲”的記載了。

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太液池冰嬉盛典,無疑是老北京冰上運動的高光時刻。冰嬉包含搶等(競速為主)、搶球(類似冰上橄欖球)和轉龍射球(兼有隊列、花樣和冰上射箭)等多種冰上運動,其豐富程度在張為邦、姚文瀚合畫的《冰嬉圖卷》中可窺得一斑。乾隆年間,冰嬉也被欽定為“國俗”。雖然冰嬉制度傳承至道光年間日漸式微,但依然在中國古代冰雪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末民初,西方近代冰上運動開始傳入中國。原先神秘的皇家園林紛紛面向公眾開放,給了人們充足的空間將西洋冰上玩法與老祖宗的玩冰傳統相結合。直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每一個冬天,北京的冰面上都人滿為患。

新中國成立以後,受蘇聯影響,滑冰運動在北京捲土重來。1953年,北京什剎海為全國冰上運動大會舉辦了華北區選拔賽,掀起了北京冰上運動的新熱潮。而隨著中國現代競技滑雪綜合實力的提高,北京也于1999年迎來了第一家滑雪場——石京龍滑雪場,滑雪運動開始在北京展露出自己的魅力。

首個雙奧之城:申冬奧帶來高速發展

2015年7月31日,北京正式申冬奧成功,成為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為了響應“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號召,北京的冰雪項目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北京相繼成立了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滑雪協會、冰壺協會;出臺了《關於加快冰雪運動發展的意見(2016-2022年)》和與之相配套的7個規劃,開始有計劃地加強冰雪場地及旅遊配套設施建設。

目前,延慶新建並改造了15家冬奧保障酒店,且在著力打造張山營冰雪休閒小鎮等特色小鎮。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已經有民用商業滑雪場館20個、室內滑冰場32個、氣膜冰場12個,為北京冬季體育旅遊發展提供了場地保障。同時,北京也開始培養冰雪運動專業隊伍、教練隊伍,普及冰雪運動大眾化。雖然北京的滑雪運動相對冰上運動起步較晚,但北京已經擁有了龐大的滑雪愛好者群體。早在2015年雪季,北京便以169萬人次成為全國滑雪人次最多的地區。

助力冬奧籌辦,全面深耕冰雪旅遊

隨著冬奧會的臨近,北京的冰雪項目進一步發力,加速旅遊和文化、體育融合的腳步,多方位深耕冰雪旅遊。

2019年底,以“激情冰雪·魅力北京”為主題,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集中推出了30條冬季旅遊線路,以助力冰雪運動文化的普及。其中,包括15條不同主題的冬季特色旅遊線以及15條北京冬季自駕線路,從體驗京城年味、感受老北京民俗、參與冰雪運動、觀精彩文博演出、品北京豐富美食等多種不同角度,設計出冰雪節慶體驗、冬季中醫養生、冰雪自駕休閒、冬日京城民俗、冰雪紅色旅遊、冬季美食購物、冬季冰雪遊學、冰雪文博演出、冰雪家庭親子、冰雪冬奧體驗等不同線路産品。

自2016年12月31日起,以“跨年狂歡”為啟動節點,北京市冰雪文化節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往年的冰雪文化節,一般會開展新年慶典、廟會民宿、冰雪賽事、精品文博、美食購物等五大類主題活動。諸如“地壇春節文化廟會”、“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系列活動、冬季博物館展陳、冬季文藝演出、過大年促銷活動等活動,都是北京冰雪文化節的保留項目。

目前,北京與河北正在全力建設“京張冰雪體育休閒旅遊帶”,京張高鐵崇禮支線列車就是這個旅遊帶中的重要一環。這趟于2019年底投入運作的“滑雪專列”,將北京到崇禮的路途從原先自駕的小半天縮短到了一個小時,成為了不少滑雪愛好者的“通勤列車”。

此外,北京與河北也在相對缺乏的度假式滑雪産品上進行了進一步拓展。2017年,太舞滑雪小鎮與地中海俱樂部簽訂合作協議,預計太舞度假村將在2022年冬奧會開幕前開業。而在2019年,北京市延慶區也相應推出了8條與張家口聯動的冰雪旅遊線路,涵蓋冰雪嘉年華、世園燈會、萬龍滑雪場等30余個地點。

北京這座城市對冰雪項目的熱情古而有之,此前多以本地遊客參與為主,但據大數據顯示,北京的冰雪旅遊客源地範圍近年來正日漸擴張,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將給北京的冰雪旅遊帶來史無前例的機遇。如果有機會,讓我們走出家門,去參與冰雪運動吧。

□一飛(體育專欄作者)

溫泉養生

穿越古今的冶遊之趣

進入冬季,北方天氣轉寒,很多人都會窩在家裏避寒,但康熙皇帝在此時選擇“頃往坐湯泉”。想來屏息踏入滾熱的溫泉水裏,四肢百骸上那種全然紓放的快感,如何能不令人嚮往。

坐湯:馬背民族的休閒養生之好

湯泉,即溫泉;坐湯,即泡溫泉,是清代皇室乃至古人重要的養生保健活動之一。清宮坐湯保健的傳統源自於滿族的民俗習慣,所謂“坐湯之法,惟滿洲、蒙古、朝鮮最興,所以知之甚詳。”細究起來,大約是因為這些地方冬季嚴寒期較長,人們利用溫泉輔助治療關節炎等慢性病的需求更多的緣故。

清代入關前關於貴族坐湯的記載已然不少,如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舊疾復發後首先想到的便是“幸清河,坐湯”;崇德五年(1640)六月,皇太極“聖躬違和。率皇后諸妃于申刻出德盛門,幸安山溫泉”、“駐蹕溫泉一月,聖躬稍安”等。這一時期頻見於史料記載的溫泉除清河、安山外,還有漠虎爾和洛昂阿湯泉和巴爾喀湯泉等處。入關後,在京師附近又陸續建立了三座規模很大的“湯泉行宮”——赤城、遵化和小湯山。當然,承德避暑山莊之所以又稱“熱河”,也與水溫恒定並高於平均溫度有一定關係。

三座湯泉行宮中,遵化湯泉的建立和使用較早,據記載,西元1644年清兵行軍途經遵化大安口時,發現“其南福泉山,湯泉約半畝”,於是兵士“入爭浴焉”。順治皇帝安葬孝陵後,清代帝王們每去遵化謁陵,則往往駐蹕於此,至今行宮遺跡尚存。赤城湯泉地處“昌平州西居庸關外三百里”、“去赤城衛十二里”,其泉“隱隱從崖壑涌出,如薪烈鼎沸,濺激跳躍。”泡赤城溫泉的最佳時間是每年春三月,桃花盛開的時節,而比較青睞於此的則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文皇后和乾隆皇帝,後者還為赤城湯泉題寫有“關外第一泉”的石碑。

小湯山湯泉是清代三處溫泉行宮中知名度最高的一處,也是清代帝後頻幸並歷時最長的一處湯泉行宮。其原因除了這裡早在遼代便已經建有皇家禁苑“湯池院”、馳名遐邇外,還得益於小湯山地處安定門至古北口之間,是清代秋獮車駕往來的必經之路。清代小湯山湯泉行宮始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分前宮和後宮兩部分,前宮是溫泉噴突之地,建有不少沐浴池塘,後宮則是皇帝辦公、起居之所。2005年,昌平區小湯山鎮曾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溫泉一旦被列為行宮,即成為尋常百姓的禁地,清代京畿的溫泉資源基本上處在一種皇室壟斷之中。對於官宦而言,得賜坐湯堪稱一等一的恩榮。不過,溫泉資源本係天然,在離“禦井”稍遠的地方,除了達官顯貴要修築別院外,也有供平民療養的“民湯”對外營業。

據朝鮮燕行使的記述,清代“溫泉療養院”的形制一般是在主泉口處砌成“天井”,其上蓋亭,井旁修建房屋,將溫泉水引入屋中,以為沐浴之所,即“其泉如沸,翼亭于上,旁為堂三楹,引流於中,以為澡雪之所。”室內則為了方便沐浴,分別修築不同的浴池,“引其溫水于他井,為上中下三井焉。其水溫度則上井為最,中下次之矣”,“胡人男女之來浴者甚多。”

到了清末,隨著皇權式微,宮禁森嚴的氛圍也蕩然無存,小湯山溫泉成為北京(北平)的旅遊勝地。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外國人的筆記中,甚至可見關於小湯山的各種“旅遊攻略”:

“從安定門向北到湯山,這裡每天都有公共汽車來湯山,車費每位八角。”

“民國五年秋,湯山公司從帝室那裏獲得永久租借權,以泉池為中心修建公園,在行宮舊址興建西式旅館供一般人入浴使用,有電話設備可與北京聯繫。”

湯薰澡雪,盡享冶遊之趣

那麼,古人坐湯真的只為了愈疾嗎?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溫泉之美,首先是要與自然山水相融合,彰顯“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的精神追求。這與當下高端溫泉酒店依託自然景區,將山、景、泉池、建築融為一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頗為契合。半開放式的建築設計,即將大自然景色引入室內,又將室內空間向大自然延伸,讓客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享“冶遊”之趣。

在享受湯泉舒緩身心的同時,娛樂功能也同樣重要。古時文人墨客在坐湯之際,往往要做一些曲水流觴的雅玩之事,如康熙皇帝曾有“偶坐浮杯幾暇日,君臣對景論平生”之句,遵化湯泉的流杯亭大約即是印證。對於尋常百姓而言,陽春白雪自然不如下裏巴人來得親民,於是沐浴之後三五親朋好友“茗碗啜香,菰筒漱潤”,也不失為樂事。

此外,溫泉娛樂的盛事還體現在街巷之繁華,也就是圍繞溫泉本身衍生出的各種娛樂消費場景。清代王毓升在筆記中對溫泉廟會有過較為詳細的描寫:“斯時也,鄉間有舉辦花船者,有舉辦高蹺者,有舉辦秧歌者,有賽跑紙馬者,紛紛會集于湯之左右前後。”

到了今天,隨著國內旅遊業、新能源産業和文化産業的不斷發展,依託溫泉資源的旅遊業態蓬勃興起,溫泉資源商業價值被充分開發,以文化賦能休閒娛樂消費成為新時代引領旅遊消費的新引擎。以北京為例,昌平區自2004年開始舉辦的溫泉文化節已經延續十六屆,充分挖掘、展示當地歷史文化底蘊,活化特色旅遊資源,品牌效應日益彰顯。

順義區自2015年起也力推“冰雪溫泉歡樂季”,與昌平區遙相呼應,逐漸形成京北、京東兩條溫泉度假帶,成為都市休閒養生、解壓降鬱甚至輔助醫療的不二之選。

大約在先秦時期,泡溫泉就已經成為國人的時尚,時至今日,它早已發展為一種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休閒養生於一體的樂活理念。可見時光雖異,人們對舒適生活的嚮往,對溫泉文化的傳承卻始終如一。

深冬已至,嚴寒盡生,胡不歸?坐湯去!

□開宸(清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