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榮:一代“明醫” |
中國網 | 時間: 2013-02-25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他,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八五”至“十二五”國家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計劃、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以及國家中醫藥教育、科技、中醫醫院文化建設指南等的起草小組成員或主要執筆人、專題論證專家; 他,出身於中醫世家,幼承庭訓,擅長中醫內科、婦科等疑難雜症的治療,對情志病及中醫養生亦有精深研究; 他,先後公開發表論文120余篇、出版獨著/合著學術著作23部,填補了我國醫藥學領域的多項空白,拓展了我國中醫藥學研究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他,是我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創始人之一; 他,長期以來,一直秉持著中醫藥文化“以人為本、傚法自然、和諧平衡、濟世活人”的核心理念,治學、行醫既善於正本清源,又善於開拓創新,提出培養新名醫要達到明志、明德、明理、明術、明法、明業之“六明”的要求,被中醫藥學界譽為一代“明醫”; 他,就是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中醫文獻學家——孫光榮!
文/段海望 石洪瑋
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中醫,對中華民族血脈的傳承、延續與振興,厥功至偉。 因此,《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導和敦促中醫藥事業繼承創新、持續發展。 當今,振興中醫,實現中西醫優勢互補,在醫改進程中形成中國特色的醫療體制,以期真正為國解困,為民造福,已漸成社會各界共識。 在此大背景下,我們特別推出一代“明醫”孫光榮的報道。 孫光榮,1940年11月出生於湖南,漢族,字知真,號天劍,祖籍安徽廬江縣,中醫研究員,教授,主任醫師。 孫光榮為人處世謙虛謹慎、清廉自律而又特立獨行。他1964年開始隨父行醫,至今已近半個世紀,擅長治療中醫內科、婦科疑難雜症,特別是腦病、腫瘤、脾胃病以及婦科帶下病等,對情志病及中醫養生亦有精深研究。其臨床學術觀點是:“護正防邪,存正抑邪,扶正祛邪”;臨床思辨特點是:“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處方藥精量小,講究“中病即止”、“勿濫伐無過”,追求“心中有大法、筆下無死方”。 他所倡導的養生總則是“合則安”,養生要訣是“上靜、中和、下暢”。 他連續執業中醫臨床診療48年,同時從事中醫藥文獻研究33年、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14年;擔任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班醫古文、中醫文獻學教師16屆;擔任第一、二、三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培訓班主任7年……孫光榮,對我國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技、産業、文化發展都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個真孝子
善良的人性和高貴品格是做一個真中醫的先決條件,惟有人性善良、品格高貴,才能忠誠于中醫藥事業而矢志不渝。 孫光榮侍親至孝,是其出生地廣為人知的孝子。 童年時他總是帶著弟弟妹妹守候在渡口,等待著出診的父親歸來。5歲啟蒙時,每3天要背誦父親抄寫的一首古詩詞和一首湯頭歌訣。有一次他忘了將抄本帶在身上,父親僅僅嘆了聲氣,他就明白了父親的懲責之意,主動面壁思過,直到全部背誦完規定的內容為止。父親去世較早,他就全心全力侍奉母親,長期堅持讓母親與自己生活在一起。每天下班回到家中,首先向母親問安,當母親午睡或晚上就寢後,總是脫掉鞋子,輕輕走到母親床邊觀察其是否睡得安穩。清晨總是推著輪椅,送母親到湘江邊上、岳麓山下或北京的某個公園“晨運”,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 1951年春,在湖南省瀏陽縣柏嘉鄉“十歲伢子挺身救父”的故事曾廣為流傳。 孫光榮的父親孫佛生老先生是安徽人,著名中醫,通文、史、哲,精研天文地理,善長詩詞歌賦、書法、音律,是當時政、軍、文、醫、學界的知名人士。抗日戰爭期間逃難到湖南安家,靠行醫維生。湖南和平解放後,應邀為時任湖南省省長的程潛先生做醫療保健,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程公館。
土地改革開始時,孫老先生認為自己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家庭成分應當劃為“貧民”,一定要回柏嘉鄉向政府講清楚。回家當天到鄉政府報到,當即就被扣留了,理由是:孫佛生是前清遺老、封建官僚,要把歷史審查清楚。剛滿10歲的兒子,看到爸爸1個多月沒有回家,就獨自一人走幾裏路去了鄉政府。當時門衛不讓他進,只見孫光榮從容地回答:“我是孫佛生老醫師的兒子孫光榮,有重要事情向鄉長報告。”當時鄉長剛好在大堂,這個“小大人”的志氣令他驚訝,於是讓門衛放他進去,並詢問他有什麼事情報告。孫光榮回答説:“我父親是個好人,是個好醫生,為窮人治病不要錢還送藥費給他們,憑什麼關我父親?”鄉長説:“你爸爸是外鄉人,據説當過清朝一個親王的醫生,當過河南方城知事,是封建大官僚,他的歷史必須審查清楚,共産黨、人民政府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走一個壞人。你小孩子不懂,不要管這些事情,不要在這裡鬧了。”孫光榮説:“我父親的官當得正不正、好不好,有德政碑為證,做醫生做得正不正、好不好,去問各位父老鄉親就知道了。”鄉長急忙問:“什麼‘德政碑’?”並立即找來幾個人詳細記錄了談話,然後説:“你今天講的情況很重要,你先回去,我們一定搞清楚,如果你講的是事實,一定會把你的爸爸還給你。”事後,孫老先生在查證清白之後回家了,家庭成分劃為“貧民”。 “十歲伢子挺身救父”的故事也隨之在湖南省瀏陽縣柏嘉鄉一時傳為美談。 孫光榮不僅侍親至孝,而且侍師至誠。凡是帶、教過他的老師,無論是長者、同齡人還是比他年輕的人,他都恭敬地執弟子之禮,他説:“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是求知問道者必須嚴守的本分。” 醫學上,孫光榮承襲過“丹溪學派”和“東垣學派”,共有3個“師父”,第一個是其父孫佛生老先生,第二個是湖南省瀏陽縣柏嘉鄉醫院易院長,第三個是全國著名中醫藥學家、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李聰甫老教授。 拜在易院長門下時,孫光榮的醫德醫術已經在瀏陽、株洲、醴陵、長沙一帶享有良好的聲譽。而成為全國知名的中醫專家後,孫光榮看望易院長時,依然堅持行三鞠躬之禮。 1978年,衛生部決定在全國開展選拔中醫師的統一考試。孫光榮以湖南省瀏陽縣第一名的成績通過考試。後幾經波折,被全國著名中醫藥學家李聰甫研究員相中,成為其入室“關門”弟子。之後,孫光榮被分配到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理論研究室,跟隨李老從事文獻理論及臨床研究,前後歷時7年半,真傳授受,倆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師徒情誼。 1982年夏,孫光榮與李聰甫赴廈門出席《實用中醫內科學》審稿會。會議期間,李老對孫光榮説:“這次審稿會期比較長,稿子我來審,你抽點時間,把山東中醫藥雜誌社預約的《名老中醫之路》的稿子寫一寫”。第二天早上,孫光榮就將《業精於勤荒于嬉》的文稿交給了李老。李老問:“你什麼時候寫的?在哪寫的?”,孫光榮回答説:“怕影響您休息,昨晚您睡著以後,我就借了張桌子在走廊上寫的。” 李老看完文稿後,喜悅地對萬友生、朱良春等教授説:“光榮一個晚上寫成這近一萬字的稿,我一個字都不用改哩。” 一次,李老患嚴重便秘,服用通便藥物、洗腸都未奏效,痛苦不堪。孫光榮就用手指沾上石蠟油,一點一點地掏出結如鐵石的糞便,李老轉危為安。李師母一時熱淚盈眶,感慨地説:“就是兒子盡孝,也只能到這份上。” 孫光榮到北京工作後,每逢春節回家,都堅持到李老等老一輩家中看望,即使自己也是快70歲的老人了,一進門依然會向李老,以及歐陽锜、劉炳凡等師叔們的遺像三鞠躬。
一條真漢子
正直和仁慈是做一個真中醫的必備條件,惟有人品正直、心地仁慈,才能以中醫藥事業興衰為己任;惟有人品正直、心地仁慈,才能敢於革故鼎新,開創新境。 孫光榮幼承庭訓,一是儒學,二是醫學。家教嚴格,傳承正統。從小就接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勵志教育。啟蒙時,孫佛生老先生以曾國藩家書對其進行訓導: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而“心憂天下事,眼觀天下勢,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這種湖南人文精神在孫光榮的身上同樣得到了完美的傳承和體現。 1958年春,因其父親年老多病,家境貧寒,孫家必須有一個子女工作才能維持家庭生計。在這個家裏排行老大的他立即從瀏陽一中高中畢業班輟學,將這一責任扛在了自己的肩頭。 “文革”期間,一場意想不到的“考驗”降臨到他的頭上。一天晚上,縣委辦公室通知他到縣委招待所接受“調查”。主要問題是:是誰下達指示要他寫《瀏陽革命鬥爭史》的、是誰直接指示他收集資料的、原始資料是怎樣獲取的、提供原始資料的那些人是誰推薦的等等。“調查”持續了兩天兩夜。孫光榮堅持説:直接接觸的領導只有羅副縣長(當時已故),羅副縣長也是按文件佈置任務的,更上面的領導,本人一個小小采編人員就根本夠不著了;採訪是隨機的,誰推薦的採訪對象記不清了;原始資料的真實與否、加工得當與否,沒有人指示,文責完全由本人承擔。面臨考驗,孫光榮獨自扛起了所有的責任。
“文革”結束多年後,一位老幹部對孫光榮説:“衷心感謝您!當時您只有二十來歲,您這鐵肩膀扛住了至少包括我在內的3個人的政治生命啊!” 除了有擔當,孫光榮“每臨大事有靜氣”,在風浪面前往往能夠審時度勢,從容應對。 面對1989年那場突然襲來的風波,孫光榮及時簽發了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湖南分校的《關於正確對待當前有關社會動態的緊急通知》,要求全分校1400名學員抓緊學習,在當前形勢下要堅決做到“四不”:不聽信傳言,不傳播流言,不參與非單位組織的活動,不發表與本職工作無關的言論。光明函授大學總校當時也參照湖南分校的做法發佈了相關文件。這一緊急通知,就像一場及時雨,澆滅了即將蔓延到學校的“大火”,幫助學校、學員安全地渡過了那場風波。事後,光明函授大學總校有關部門負責人替學生表達心聲,撰寫了一篇專門感謝孫光榮教授的文章,題目就是《我們代表三萬學員的心聲:“謝謝您,孫老師!”》 孫光榮也是個性情中人,重情義,淡利益。 1995年,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企業家古漢集團申甲球董事長對孫光榮教授説:“我這輩子就交給古漢養生精啦,但古漢養生精是你們研究院三老根據馬王堆出土醫書研製出來的,怎麼解釋、怎麼宣講,只有你們出面才有權威性。您的師父(指李聰甫老教授)、師叔(指劉炳凡、歐陽锜老教授)和您的大師兄(指劉祖貽院長),都走的走啦,老的老啦,您還年富力強,您得幫幫我們。”之後,孫光榮夜以繼日撰稿,隨著申董事長上北京、走杭州、飛南韓,不計日夜,不計報酬,宣講古漢養生精的組方原理和功效。同事問他:“申總給了您幾萬還是幾十萬?”孫光榮回答説:“這是李老他們研製的産品啊!而且古漢集團正處於需要幫助打開局面的艱難時期,哪來什麼幾萬、幾十萬?”後來這話傳到了申董事長耳中,他當即決定,每年贊助8萬元的産品給孫光榮教授主編的《湖南中醫藥導報》雜誌,作為協辦經費,並且表示,孫光榮在哪,這8萬元的古漢養生精就在哪。 1998年春,被湖南國訊網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吳董事長、朱總經理的誠意打動,孫光榮與之攜手創建了國訊醫藥集團,並兼任了集團董事、總裁。經過深思熟慮,孫光榮向董事會提出了國訊醫藥集團發展的3個方案:一是建立中醫藥教育資源庫,搭建教學平臺,開創中醫藥遠端教育;二是建立中醫藥科技數據庫,研發搜索引擎,開創中醫藥“資訊超市”;三是建立中醫藥診療經驗庫,整合優勢資源,開創中醫藥遠端醫療。之後,國訊醫藥集團認定其為第一方案,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成立中醫藥網路教育中心的申請。該方案的提出,也為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的創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8年9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通知,要立即彙報創建中醫藥現代遠端繼續教育實體的思路和方案。於是,國訊醫藥集團組織了8人彙報小組進京彙報。出發前,孫光榮突然身體不適,發燒、嘔吐、腹瀉如注。國訊醫藥集團董事會深感棘手,擬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延期彙報的請求,孫光榮強忍著不適,説:“走!機遇來之不易!”然後,毅然登機。科教司聽取彙報以後,對籌建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12月25日,“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網路教育中心”獲准成立。 2002年6月初的一天中午,因鎖骨摔傷住院治療而剛出院的孫光榮得知有關方面提出了要關閉醫學類函授、自考、網路教育的意見。他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有的同志不了解中醫成才規律、不了解中醫在職人員學歷結構的現狀、不了解中醫歷來有“遠端教育”的傳統所致,應當向有關方面進行陳述。隨即,孫光榮掙紮起來,坐著輪椅逐一拜訪有關領導和老專家,就中醫藥高等學歷遠端教育的需求量和開展中醫藥高等學歷遠端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確保教育品質的辦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陳述,其言其行令接見他的領導和老專家大為感動。最終,經多方人員的努力和專家的深入論證,經教育部批准的“中醫藥現代遠端學歷教育試點”,被允許面向在職中醫藥人員舉辦本、專科學歷教育。
一位真才子
潛心治學和善於領悟是做一個真中醫的重要條件,潛心治學,才能精通經典、務實臨床、厚積薄發、發必中鵠;善於領悟,才能視野開闊、博學多才、提煉精華、融會貫通。 孫光榮醫術精湛,妙手回春,且學識淵博,文采風流,被同行著名專家讚為“醫林巨擘,文苑翹楚”,兼獲“江南杏林才子”之美譽。 孫光榮師承名家執業中醫以來,精研經典,謙謹臨證。臨床48年來,積累深厚,學驗俱豐,濟世活人的事跡不勝枚舉,廣為流傳。 1968年,湖南省株洲縣某公社的一位李姓青年農民請孫光榮醫生到他家出診。他向孫光榮介紹説,自己的孩子早産,生下來時不到4斤,吃了“百日飯”後,得過一次小兒急性肺炎,病好以後總是沒有精神的樣子。現在孩子剛滿1歲,腦袋很大,“頸根”撐不起來,背也有點駝。來到李家後,孫光榮一看,孩子囟門未合,發枯齒遲,精神不振,聲低音啞,頭大如瓜,口糜唇焦,尿黃便結,紋青紫,舌幹紅。他認為:此謂“解顱”,乃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氣血之源枯萎,升降之機無力。首先應當益氣活血、清熱通便以治其標,而後補氣養血、補脾益腎以治其本。 孫光榮辨證施治,經過3個月的治療,孩子的頭型基本恢復正常,頭也能抬起來了,眼睛明亮了,頭髮也有了光澤。 第一次見到這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母親也病怏怏的。孫光榮為其把脈時,心中一驚,反覆舉、按、尋,也不再問其他,只要她把腿伸出被子來查看。臨走時,孫光榮叮囑她的丈夫小李趕緊送其愛人去長沙大醫院看看。回到醫療室,孫光榮悶悶不樂。同事詢問因由,他回答説:“今天看的這個孩子的病已經是難證、重證了,而順便看的孩子的母親可能只能活五六天了!”同事問孩子的母親患什麼病。孫光榮回答説:“可能是‘骨痿’,一著脈,就知是‘屋漏’脈;我看她的‘人中’,已經平滿;再看了她的腳踝,後脛骨都平了,所謂‘骨絕,足膝後平者,五日死’。太可憐了,她家也沒錢治療了,就是有錢可能也難救活了。” 後來,孩子的母親果真在孫光榮走後的第五天晚上去世了。 1972年夏夜,長沙縣某公社的張姓青年農民兄妹提著馬燈前來請孫光榮出診。來人告知説:“我嫂嫂前晚生了個女兒,昨天中午起發高燒,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就發狂,掀開被單就往外跑,幾個人才壓得住,胡言亂語,水米不進。公社、大隊的醫生都來了,沒辦法,是我們那裏醫院黃院長介紹,要我們趕快請您去看看!” 孫光榮在張家兄妹倆的帶領下連夜過河,走進“月婆房”時,聞到一股強烈的血腥氣,病人半躺在床上,面色紫紅,嘴唇發幹,煩躁不安,汗出如漿,雙手壓著小腹,痛得大喊大叫而又聲嘶力竭。孫光榮立即施以家傳的補、瀉兩種推拿手法,不到10分鐘,病人安靜了一些,診其脈細數,察其舌絳而暗,苔少。孫光榮認為:此乃惡露不凈,子宮蓄血,敗血瘀阻于下而上攻於心,發而為狂。法當調升降、逐瘀血、安心神。 孫光榮立即開方煎藥,大約是晚上1時服第一次,病人到下半夜就睡著了。天亮前,燒退,起床解了一次大便,而且陰道流出許多瘀血,沒有喊叫了,隨即又服第二次,又睡著了。快天亮時,孫光榮再看了一次脈,説:“請放心,再服一劑就平安無事了。” 1個月後,小張全家以及當地的幹部敲鑼打鼓給孫光榮送來了一塊扎著紅綢的“華佗在世”的金匾,有趣的是,“再”字被錯寫成了“在”字。而孫光榮家竟將其做成砧板,用了很多年。 20世紀70年代初,修建“三線建設”戰備工程枝柳鐵路,孫光榮奉命負責衛生工作。他調查當地的氣候、地理等環境之後,意識到有爆發流感的可能。於是,率領4名戰士毅然進山了。當地大山裏的藥材非常豐富,經過7天的精心採集,挑回來5擔蒲公英、板蘭根、金銀花、野菊花等,那時節金銀花、野菊花還沒有開花,只有莖和葉。他們就用大鍋將這些“本草”加上一些紅棗、生薑等,煎成大桶大桶的“涼茶”。每天出發前和收隊後,從連長、指導員開始,每個人都喝1碗,還利用晚上的時間集中講授預防疾病知識,這樣堅持了大約1個月。果不其然流感爆發,許多連隊幾乎有一半人不能施工,孫光榮所在的連隊卻因預防及時,達到百分之百的出勤率,士氣高昂。 此外,孫光榮還曾以推拿加1個單方喚回了溺水窒息者;用3劑藥搶救了垂危的胃出血病人;用內外兼治方法臨床治愈直腸癌;用一個E-mail處方使澳大利亞的男孩的哮喘平息;用中藥加推拿手法治愈“精神分裂症”;甚至沒有用藥,僅僅用一幅“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的題字,就使一位因晉陞受阻而患抑鬱證的幹部恢復了信心…… 憑藉卓著的療效,孫光榮飲譽京城和湘楚。 此外,孫光榮自幼在詩詞、策論、書法、演説等方面接受過其父親的嚴格訓練,5歲就開始為鄉鄰寫春聯。自小學到高中,除體育外,其餘各科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他曾寫過一篇《當國歌唱響的時候》的作文,被老師拿著在全年級示範,批語道:“巨眼卓識,浩蕩胸襟,雄文妙筆,示爾群生!”
70多年來,孫光榮在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中,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其文章也多有真見。 1980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開辦碩士研究生班,李聰甫、劉炳凡、歐陽锜3位老教授,一致推薦孫光榮主講《醫古文》和《中醫文獻學》課程,理由是“不重頭銜,要重實學”。於是,41歲的孫光榮走上了研究生班講臺。當時還沒有碩士研究生攻讀的《醫古文》和《中醫文獻學》教材,孫光榮便自行編著了《醫用文言基礎學》,解決了碩士研究生班《醫古文》和《中醫文獻學》的教材問題。之後,孫光榮連續擔任了16屆碩士研究生班以及湖南省中醫內科提高班的教師。 1981年4月,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中醫古籍整理辦公室,歐陽锜老教授擔任中南片協作組組長。他對孫光榮説:“組織隊伍進行中醫古籍整理,以前誰也沒有做過,也沒有現成的培訓教材,而8月份要開班,怎麼辦?研究生們反映你寫的《醫用文言基礎學》很管用,那就請你在這個基礎上,抓緊時間整出一本簡要的培訓教材來。”6月,孫光榮編著的《中醫古籍整理入門》書稿交給了歐老。隨後,又遵歐老之囑,加入了我國版本學權威馬繼興教授的一些觀點,該書于7月底正式印行,解決了中南片的培訓教材問題。 1982年,李聰甫、劉祖貽、孫光榮承擔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的重點課題《中藏經》的整理研究,孫光榮擔任執筆人。為了尋找失傳的《中藏經》趙孟頫本,揭開沉潛已1600多年的《中藏經》之謎,孫光榮獨自一人赴北京、上海、四川、廣州等地萬里求真。粗茶、淡飯,在知道版本下落的人門口守候3天,終於誠感動天,找到了《中藏經》這一絕本。 之後,經過歷時4年的整理研究,課題組完成了《中藏經校注》、《中藏經語譯》,第一次揭開了塵封千年的《中藏經》的真面貌,總結了《中藏經》臟腑辨證八綱,揭示了斷生死、判順逆的規律和處方用藥特點。 課題組還從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了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六用”法:①用系統比較法選擇版本;②用逐一勘比法訂訛補缺;③用擇點覓據法訓釋音義;④用由句及章法語譯原文;⑤用勾玄提要法撰寫提要、按語;⑥用多面追溯法考鏡源流。
在此期間,孫光榮還多次出席中醫藥十一部經典整理研究開題、審稿會議,在《諸病源候論》、《傷寒論》、《難經》、《太素》的整理研究等重點課題開題論證會上作了內涵豐富、見解深刻的發言,連續發表了有關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的學術論著。 在中醫養生領域,孫光榮將中醫養生學術産生與發展的歷史劃分為萌芽期(原始—春秋)、形成期(春秋—戰國)、發展期(秦漢—晉唐)、繼續發展期(宋元—明清)、遲滯期(鴉片戰爭—1049年)、復興期(1949—)6個時期;將中醫養生方法分為“食養”、“藥養”、“術養”3大類。帶領一大批中醫文獻與臨床的中青年研究骨幹,經過全面、深入地整理研究,編著了我國最早的《中醫養生大全》,共120萬字。為我國中醫養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醫藥學界掀起了一股“規範化”、“標準化”的熱潮,對此,孫光榮提出了質疑。孫光榮説:“中醫治病講究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炎症不一定要‘消炎’,腫瘤不一定要‘消瘤’,所謂‘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莫耗氣,精遺莫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傑’嘛!”時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的王教授非常贊成,王主任的夫人吳大真教授説:“建議從炎症開始,你們倆整出個西醫病名、中醫治法的,大家看得明白、用得上手的本子出來。”於是,經過“孫光榮團隊”1年的努力,由王鳳岐、孫光榮聯合主編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炎症的中醫辨治》問世了。這本書的問世創建了一個西醫病名、西醫診斷與鑒別診斷,中醫辨證、中醫治療再加民間療法備選的模式。該書獲得全國科技圖書獎二等獎。之後,西醫疾病中醫辨治的系列書籍陸續出版。 1991年,王永炎院士主持世界衛生組織(WHO)腦血管疾病中醫康複合作項目,邀請孫光榮負責中風康復文獻研究部分。經過長達9年的潛心研究,孫光榮與楊寶琴、周慎率領的科研團隊,終於系統提出了中風病康復治療的原則、方法、藥物、方劑等,編撰成我國第一部中風康復研究的專著《中風康復研究》。 20世紀90年代初,孫光榮開始思索如何系統總結歷代名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給後人一個比較清晰的名醫成才“路線圖”。並與其大師兄劉祖貽院長,共同向湖南省衛生廳申報了“中國歷代名醫名術研究”的課題,組織全國近百名著名學者共同研究。 孫光榮作了總體設計,將每一位醫家按照概説、生平考略、師承治學、主要著述(原文精要、古評今鑒)、學術經驗(學術思想、診斷方法、治療方法、方藥運用)、研究進展、軼聞趣事、序年記事的框架整理研究,按照醫家的出生年代順序排列。在當時,這是一次空前的全國大協作,歷十度寒暑,三移其稿,始成其功。2002年,涵蓋先秦至清末的極具代表性的85位名醫、共197萬字的《中國歷代名醫名術》,終於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原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佘靖教授在序言中指出:資料翔實,考證精確,對有關條目還予以古評今鑒,突出歷代名醫的學術思想源流及其學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從歷史、文獻、臨床、各家學説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論述。讀《中國歷代名醫名術》可以了解歷代名醫的成才之路,可以探究中醫學術思想的脈絡,可以發掘各家的學術專長,為中醫臨床、科研、教學服務。 至今,該書仍是各大書店和網站推薦的有關中國歷代名醫名術研究的典範之作。 21世紀初,中醫藥學界呼籲“大溫課”的聲浪日益高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決定把中醫藥四大經典,列為中醫藥繼續教育的重點項目,並作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的必修課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主導並組織開展中醫藥四大經典課件研製工作,中醫藥現代遠端繼續教育的第一次攻堅戰就此打響。
孫光榮作為項目的總負責人在“中醫藥四大經典教學課件研製設計暨分工會議”上,提出了4條明確要求:一是要突出經典性;二是要突出實用性;三是要突出可視性;四是要突出時效性。半年後,我國第一套中醫藥四大經典教學課件終於研製成功,至今仍然是中醫藥現代遠端繼續教育的重點課件。 2004年,時任副總理兼衛生部部長的吳儀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隨後我國推出重大技術成果推廣項目:中醫臨床實用技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指導並委託孫光榮教授,負責在攝製樣片的基礎上制訂技術標準。為避免中醫臨床技術與VCD研製技術“兩張皮”,當時已65歲的孫光榮廢寢忘食,自學VCD研製技術。經過1年多的研究,《實用中醫臨床技術示範VCD研製標準》終於推出,並被推廣到多個相關項目。中醫臨床實用技術項目也順利通過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組織的專家評審組的驗收,並獲得了一致的高度評價。 為了科學地總結、傳承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科技部確立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基於資訊挖掘技術的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及傳承方法研究——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課題。總課題包含98個子課題、108位名老中醫、840多名研究人員,覆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40個單位,是一項涉及全國範圍的重大項目。2009年6月29日,總課題組長賀興東教授邀請孫光榮教授參與頂層設計。 在與賀司長研究後,孫光榮提出的頂層設計思想是:立足現實著眼理想,正確處理搶救性採集和探索性挖掘的關係;立足個體著眼群體,正確處理名老中醫個體學術經驗原汁原味的保存和名老中醫群體學術經驗精提精煉的昇華關係;立足繼承著眼創新,正確處理名老中醫臨證思辨、學術思想及成才規律的繼承性研究與中醫臨證思路方法、學術理論發展方向及傳承模式的創新性研究的關係。 在研究過程中,孫光榮歸結了自古至今有關名老中醫傳承的研究,普遍存在著三個需要解決或改進的重要問題:資源失控;音像失傳;資料失真。 “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研究”是“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基於資訊挖掘技術的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及傳承方法研究——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于2006年8月立項啟動,2007年4月結題,歷時僅9個月。 在孫光榮、柳長華教授的帶領下,研究團隊在48個工作日內勝利完成了資訊庫的研製任務。綜合資訊庫全面蒐集、保存了當代名老中醫回顧性和前瞻性醫案30,000余例,篩選典型醫案3656例,為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光榮根據多年研讀和撰寫醫案的經驗和體會,在課題組會議和培訓班上做了專題報告,著重解決了4個問題:一是解決了醫案的定義問題;二是解決了醫案與現代病歷的區別以及醫案的地位與作用問題;三是解決了研究方法的問題;四是解決了醫案體例與格式問題。 在孫光榮、魯兆麟教授的帶領下,何清湖、賈德賢等研究骨幹經過9個月的日夜奮戰,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全國名老中醫典型醫案的研究與編撰任務。 《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的研究具有5個特點:①首次定義了中醫醫案,明確了中醫醫案的地位與作用。②首次對醫案與病歷進行了系統比較性研究,並得出了結論。③首次採用普查式對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進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採用章節式對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進行系統的類案研究。④首次採用傳統文獻研究與現代資訊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醫案。⑤創造性地確立了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的統一體例與格式。 孫光榮在研究過程中提出的論點系統、深刻,對我國名老中醫典型醫案研究,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2010年6月28日,在“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傳承研究”結題培訓籌備工作綜合課題組組長會議上,賀興東組長把如何讓全國各個縱向課題組主研人員明確什麼是學術思想、臨證思辨特點和如何總結、提煉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思辨特點這個緊迫而重要的任務,交給了孫光榮。 這又是一個前人沒有系統研究過的問題,是一次創新性研究,一次學術挑戰,時間緊迫,難度很大。經過深入研究,2010年7月10日,在全國專題培訓班上,孫光榮作了《認知原創性,確保真實性,突出實用性,深化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思辨特點的傳承研究》的專題報告。他在專題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就是對名老中醫關於中醫的理論認知與實踐經驗的理論性、抽象性、創新性的總結。其中,理論性,是學術思想的內容屬性;抽象性,是學術思想的表述屬性;創新性,是學術思想的根本屬性;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具有必有本源、必備驗證、必屬原創的三大特點。名老中醫臨證思辨特點,就是對名老中醫關於中醫臨證診療思維與實踐經驗的經驗性、具象性、創新性的總結。其中,經驗性,是思辨特點的內容屬性;具象性,是思辨特點的表述屬性;創新性,是思辨特點的根本屬性;名老中醫的思辨特點具有必有實踐經驗、必備醫案驗證、必屬臨證原創的三大特點。
這個專題報告對全體與會的領導、名老中醫、主研專家都震動很大。大家認為,這個報告不僅理清了困惑多年的學術思想、臨證思辨特點的概念,提供了總結、提煉學術思想、臨證思辨特點的方法,而且使大家認識到中醫科研必須有中醫科研特點的方法學,打開了科研思路。 孫光榮的書法架構清奇、用筆雋秀,筆力遒勁,且文采斐然,能出口成章,其才華是中醫學界所公認的。 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教授委託孫光榮起草中國中藥協會公祭張仲景的碑文。這篇碑文後來獲得了中醫藥文獻界、河南文化界、碑刻藝術界的普遍讚揚。
一代真中醫巨子
一路走來,作為主要創始人之一,在領導、專家、同事、學生、朋友的支援下,孫光榮先後成功創建10份功業: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資訊研究所;湖南省中醫藥科技資訊中心;《中醫藥時代》、《湖南中醫藥導報》雜誌;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榮灣鎮門診部、興漢門門診部;國訊醫藥集團;北京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網路教育中心(世中聯<北京>遠端教育科技發展中心);“中華中醫藥線上”;北京中醫藥大學遠端教育學院;《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雜誌;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 關於中醫藥學術進步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孫光榮逐步形成了系列、獨具特點的學術觀點。 ——定義中醫:中醫,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望聞問切“四診”為主要手段採集臨床資訊,通過四診合參,運用辨證論治診斷疾病及其證候,採用天然藥物組方或採用非藥物療法,實施預防、治療、保健的醫學行為主體。 ——中醫藥特色優勢:五大特色——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給藥途徑、天然化的用藥取向;六大優勢——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服務方式靈活、文化底蘊深厚、創新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 ——定義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本質體現中醫藥特色與優勢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中醫醫院文化建設的三環:主題是突出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關鍵是充實中醫藥文化內涵;重點是彰顯中醫藥文化特徵。 ——中醫藥繼續教育的基本思路:分為4個層次——高精教育;就業教育;增進教育;規範教育。 …… 進入21世紀以來,中醫藥事業在不斷地求生存、圖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社會上也颳起了一股“唱衰”中醫藥之風。2005年,孫光榮致書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闡明中醫藥特色優勢,分析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發展中醫藥事業的10條建議。 這一“上書”很快得到吳儀的親自批復,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影響深遠。 2007年7月,孫光榮主持中和亞健康服務中心成立暨首屆亞健康管理服務學術研討會時,有記者問他:“當前有人攻擊中醫,主持人對此有何評價?”孫光榮淡然一笑,回答道:“這是‘五無’之流的言論,不值一駁。”記者問:“何謂‘五無’?”孫光榮答道:“不知中醫而攻擊中醫,謂之‘無知’;不識中醫在中華民族偉大民族復興中的重大使命和作用而攻擊中醫,謂之‘無識’;不明中醫特色優勢與發展規律而攻擊中醫,謂之‘無理’;不按科學論爭規則行事而採用學霸手段亂扣‘偽科學’帽子而攻擊中醫,謂之‘無賴’;不尊重客觀事實而顛倒是非,甚至借用明星陳曉旭病逝攻擊中醫,謂之‘無恥’!”話音剛落,人民大會堂裏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醫改”,關係到改革深化,關係到國計民生,是全民關注的大問題。關於醫改,孫光榮也有自己的見解,他曾與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邱德亮局長聯合撰文《醫改應重視“三醫”問題——醫生、醫院、醫業》。文章第一部分闡明“醫生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主體,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充分調動醫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解決‘三醫’問題的關鍵”;第二部分解析“醫院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平臺,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提高醫院的服務力與可信度,是解決‘三醫’問題的突破口”;第三部分論述“醫業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領域,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道路,是解決‘三醫’問題的終極目標”,並提出了十條具體建議。 該文後來被多家媒體轉載,網民紛紛表示贊同。 在不斷追求中醫藥學術進步的同時,孫光榮教授長期以來,堅定不移地捍衛中醫藥陣地,竭心盡力地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知情人士説,孫老從“衡陽會議”一直到現在;從助理研究員到副研究員、再到研究員;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到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再到其他省(市)中醫藥管理局;從政府到學會、再到單位;從“八五”到“十二五”,他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一貫地、持續地、不遺餘力地“忠言商國是”,忠心耿耿地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無愧為“一代明醫”的稱號。
【個人簡歷】 孫光榮,1940年11月生於湖南,漢族,字知真,號天劍,祖籍安徽省廬江縣,現居北京。無黨派人士,中醫研究員、教授、主任醫師。國家級名老中醫,著名中醫臨床家和中醫藥文獻學家,享受國務院終身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創始人之一。 公開發表論文120余篇、出版獨著/合著學術專著23部,其中《醫用文言基礎學》、《中藏經校注》、《中藏經語譯》、《中國歷代名醫名術》、《中風康復研究》、《炎症的中醫辨治》、《神經系統疾病的中醫辨治》、《中醫養生大全》、《中醫防治疾病知識百問——農民工讀本》、《中醫經典養生名言錄》等專著影響深遠。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的綜合資訊庫、典型醫案研究課題,執行主編了《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主導了“名老中醫綜合資訊庫”研究,擔任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傳承研究”綜合課題組副組長。 先後獲得國家自學成才獎章、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級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二等獎1項、亞太地區經貿博覽會金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全國中醫藥科普圖書著作獎一等獎1項、中醫藥金話筒獎1項、中醫藥繼續教育終身成就獎1項等。 【鳴謝】 在對孫光榮教授的事跡進行調查和撰寫稿件的過程中,孫文政、楊建宇、李彥知、王興、薛武更、曹伯龍等孫光榮教授的入室弟子們作了大量的調研、匯總等工作,在此《時代先鋒》欄目組表示衷心地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