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曦:轉化醫學的先鋒

中國網 | 時間: 2013-01-28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文/段海望 唐華

 

 


救死扶傷,醫生的職業光榮而神聖。面對患者以生命健康相托的信任,歐陽晨曦表示,“患者以性命相托,我必以心相待。”

歐陽晨曦,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十大傑出志願者”20強入圍者,曾獲“湖北省青年五四獎章”和“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教育部駐外後備幹部。

1996年,自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畢業後,歐陽晨曦入職武漢協和醫院心胸外科。2000年,他獲德國艾伯特獎學金資助,被公派赴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心胸血管外科,攻讀醫學博士學位(M.D.),師從國際著名心胸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在德國主要從事心血管外科臨床工作的近3年時間裏,他先後參加各種複雜心臟和大血管手術500多臺,其中包括各種心臟搭橋手術、心臟移植、肺移植、胸腹主動脈瘤置換手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肺動脈內膜剝脫等一些國內外最尖端的心臟和血管外科手術,尤其對胸腹主動脈瘤以及主動脈夾層的手術治療頗有研究。

2003年回國後,歐陽晨曦來到武漢協和醫院血管外科擔任技術骨幹,回國至今已完成各類血管外科手術達2500例,其中大血管手術近200例。在腔靜脈內腫瘤、頸動脈狹窄以及多發性大動脈炎等疑難病例的手術治療上,其水準已步入國內領先位置。

歐陽晨曦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會用到人工血管。目前醫療用的人工血管常用的材料是滌綸和聚四氟乙烯,由於小口徑人工血管對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的要求非常高,以上材料用來製造小口徑血管容易出現血栓,內膜增厚而導致血管堵塞,因此,只適合製作大口徑血管。很長一段時間內,小口徑血管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

據悉,全球每年有上百萬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由於市面上沒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徑人工血管,手術時醫生只能在每位患者的腿上劃開長長的口子,將其重要的大隱靜脈完整剝離下來。這樣的做法,給患者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因此,工作之餘,歐陽晨曦密切關注材料領域的研究動態。後來,通過網路他發現武漢紡織大學(原武漢科技學院)的徐衛林教授研製出的蠶絲生物粉體,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在進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之後,歐陽晨曦驚喜地發現,蠶絲生物粉體或許能夠作為製造優質小口徑血管的材料。

了解到這一資訊後,歐陽晨曦當即與徐衛林教授取得聯繫,聯手展開了小口徑人工血管的研究攻關。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取得突破:他們以聚氨酯和蠶絲粉體為基本材料,模倣人體血管的3層結構,製備出了與人體血管結構相同、功能相近的基於蠶絲粉體的高倣生小口徑人工血管。用動物試驗證明,這種血管使用1年後仍舊暢通,沒有發現血管狹窄且無血栓形成。重要的是這種血管前期的各項生物力學指標以及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檢測都基本符合臨床要求。

蠶絲粉體的高倣生小口徑人工血管技術于2008年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該技術的問世,一舉改變了我國人工血管研究水準比較落後的局面。

之後,在武漢市副市長袁善臘的誠邀下,歐陽晨曦和幾位合夥人一起,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組建了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小口徑人造血管、人造皮膚産業化,以及將要進行的人造角膜、人造神經等研發工作。目前,小口徑人工血管的産業化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將延伸到人造腎、人造晶體、人造皮膚等領域,極大地提高我國生物工程以及生物材料領域的研究水準和國際地位,同時也是目前轉化醫學領域,成長最迅速和最成熟的項目,為轉化醫學的發展確立了一條可行之路。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