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剛:讓健康從“心”出發 |
中國網 | 時間: 2013-01-05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文/段海望 唐華
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因此,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提高人民健康水準。” 鄭金剛,博士,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為了鑽研醫術,他曾先後赴美、日深造與研修,並取得多項科研成果。而為了將所學用於祖國的臨床事業,他最終又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科研條件,毅然回到國內。 “學醫就是為了治病救人。”鄭金剛説。這句樸實的話語,解釋了他歸國的理由,也道出了他選擇醫學之路的初衷。 精研醫理,開拓醫學新領域 鄭金剛目前主要從事心內科疾病的診治,尤其擅長冠心病介入治療,包括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療和複雜冠心病、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因其集合了創傷小、簡便、安全、有效、並發癥少和明顯縮短住院時間等諸多優點,成為了一些疾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之後,數以千萬計的病人通過該技術重獲健康,獲得第二次生命。然而,在該領域還有一個“頑疾”未被攻克——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該疾病具有再狹窄率和再閉塞率高、手術成功率低、並發癥發生率高等特點,因而被稱為冠心病介入治療領域“最後的堡壘”。 如何提高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的手術成功率,降低手術並發癥的發生,是目前每一個從事冠脈介入治療的醫生都難以回避的問題。近10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心血管介入醫生和團隊向這個“堡壘”發起進攻,鄭金剛便是其中一員。 目前,鄭金剛以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為平臺開展了多項工作,力圖將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 面對媒體採訪,鄭金剛笑言這項技術最初是“偷”回來的。那是在2007年,鄭金剛專門赴日本國立迴圈器中心、日本豐橋心臟中心研修,學習複雜冠心病、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介入治療。在CTO醫學領域的世界頂級心臟介入治療中心——豐橋心臟中心的圖書館中,一本剛出版的介紹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的書引起了他的興趣。後來,他複印了這本書,在仔細閱讀後發現這部書很有價值,於是就編譯了《心血管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這部書,這也是國內首部介紹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的專著。同時,從日本回國後,鄭金剛還系統地引進了CTO系列器材和技術,在中日友好醫院先後開展逆嚮導絲技術、CART技術、STAR技術研究,並使該院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處於國內外較領先的水準。 在夯實理論根基、開拓醫學研究新領域的道路上,鄭金剛從未止步。 1999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鄭金剛師從高潤霖院士,從事冠心病的臨床診治和支架植入術後的再狹窄研究。研究過程中,鄭金剛提出藥物涂層支架的安全性問題,其富有創見性的研究結果在200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上公佈,引起廣泛關注。 為了提升業務能力,鄭金剛于2002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之後在康州大學心臟中心獲得工作簽證。在美國留學期間,鄭金剛主要從事老年心臟缺血預處理鈍化機制和老年心臟血管生長受抑制機制研究。鄭金剛經研究發現,通過聯合使用多種血管生長因子,如PDGF-B、VEGF、Angio-2,可以恢復老年心臟的血管生長功能。這一發現為改善老年患者的血管生長功能,進而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預後提出了新的思路。 此外,鄭金剛還開展了骨髓幹細胞移植、缺血預處理、血管生長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為這些醫學領域的發展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情牽臨床,志在治病救人 鄭金剛在國外的研究工作進展順利,並取得多項科研成果。而為了將所學用於國內臨床,實現自己治病救人的初衷,2005年底,鄭金剛回到了國內,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事部留學回國資金資助,于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開啟了自己對冠心病心臟介入診治的醫學生涯。 一天,一位42歲的男性患者因為近一週活動後胸悶加重而入院。經檢查,其造影結果令人吃驚。該患者的3支冠狀動脈均閉塞了,僅剩中間支供血。外科大夫會診後認為,病人血管條件太差,手術風險太大。面對患者焦慮的目光,鄭金剛沉著應對,經過深入思考,最後決定採用介入治療。手術僅用了10分鐘,他就開通了患者的右冠狀動脈,極大地改善了患者心臟的供血情況,為下一步治療創造了條件。然而,在開通閉塞已久的前降支血管時,手術遇到障礙,正向介入治療失敗。1周後,經過與患者溝通,患者仍然拒絕開胸手術治療,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鄭金剛進行了第3次嘗試。在這次手術中,他聯合應用了正向與逆向的方法,經過連續4小時的奮戰,手術終於獲得成功。如今,該患者已完全恢復正常生活。該病例在2012年中國心血管醫師大會上,獲得全國病例比賽總決賽冠軍。 紮實的理論功底、勤於思考的創新意識與幾年來的臨床經驗積累,使鄭金剛成長迅速。目前,他已成為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的中青年骨幹,作為該科室冠心病介入治療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綠色通道的主要完成者之一,他高品質地完成了醫院約60﹪急性心梗患者急診的介入治療,以及心內科冠心病介入治療約50﹪的手術量,獲得了患者的信賴和多方讚譽。鄭金剛曾多次應邀參加TCT、AHA、國際心臟病年會、長城會議等國際會議,併發表相關成果;多次在北京、浙江、山西等地介紹介入治療經驗;獲得2009、2011年度CIT全國經橈動脈介入精彩病例評比優秀獎,2008年長城會議優秀論文獎。 在隊伍建設方面,鄭金剛注重學術氛圍的營造,積極組織科室內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于每週四為住院醫師、進修醫師開展學術講座。該活動已開展2年,目前已成為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知識更新的平臺。 嚴守醫德,病情就是命令 醫者仁心。奔波在治病救人第一線,奔波在維繫患者生命的第一線,鄭金剛經常需要忍受體力透支的辛苦和毫無規律的生活節奏,但是他並不後悔。 據悉,做心臟介入手術的醫生,每天的手術量是普通介入手術的幾倍。鄭金剛和同事們一般從早上7點半開始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0個小時,有時甚至連晚上都要趕著做手術。 一次,急診來了一位39歲猝死的患者,急診大夫經過心臟按壓、電除顫15次、氣管插管,搶救了30分鐘後,有了心跳,但是患者仍然昏迷,血壓只有50/30mmHg,判斷為急性心肌梗死造成的猝死。這樣的患者極度高危,而且即使急性心梗治療成功,患者也有可能成為植物人,更何況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患者的死亡風險極高,如何進行下一步治療?面對患者家屬的期待,鄭金剛果斷決定,即刻進行介入治療,最終手術獲得了成功。術後患者經過昏迷兩天和短期的失憶後,完全恢復正常。對此,患者及家屬全家到科室表示感謝,説:“在當今醫患關係緊張的情況下,這又是一次體現醫師的崇高職業道德的典範”,對此,鄭金剛表示:“有什麼可説的呢?病人的病情就是命令啊!” 作為心內科疾病治療領域的醫者,鄭金剛是距離患者心臟最近的人,是守護百姓健康的“貼心”人。鄭金剛表示,在醫生這個職業領域,自己感受到的有責任,也有快樂。 讓健康從“心”出發,美麗中國,正在幸福啟航!
專家介紹: 鄭金剛,博士,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碩士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2002年博士畢業于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阜外心血管病醫院,2002年至2004年在康奈爾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2005年工作于康州大學心臟中心,2005年底回國于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工作。主要從事心內科疾病的診治,尤其擅長冠心病介入治療,包括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療和複雜冠心病、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介入治療。已完成大量冠脈造影和介入治療,為心內科急性心肌梗綠色通道急診介入治療的主要完成者之一。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SCI上9篇,主編譯《心血管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主編《心血管疾病和藥物基因組學》。目前承擔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863攻關課題1項及重點學科課題1項,其中在研課題4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