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治慢性病 發展特色中醫藥
|
中國網 | 時間: 2012-08-31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文/張若初 李文
他曾是一名工人,因為工作中優秀被廠裏的領導提拔成為機械設備整機設計師,並被縣主管工業部門的領導推薦到上海學習;他曾經拜訪名師,練就了一身的太極拳功夫,也為後來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習中醫後,根據他的工作學習的經歷,很快的掌握了“中醫整體治療”的理論基礎。並將這一理論基礎入木三分。二十多年來,他做了不少工作,從簡單病種到多種慢性病,再到高難病種。尤其是脊柱産生障礙性疾病所引起的多種慢性病、疑難雜症的患者經他治愈的更是數不勝數。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位需心受教、懸壺濟世的醫者。他就是我國著名慢性病治療專家陳洽松。 伴隨著工業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經受了嚴重的衝擊,人們生活節奏也跟著越來越快。受環境因素及人們生活壓力的影響,各種各樣的慢性病侵蝕著我們的健康,並成愈演愈烈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統計表明,慢性病死因佔所有因病死亡病例死因超過80%。顯然,慢性病已經成為了人類健康的真正的頭號殺手。 歷經多年的學習研究以及大量的臨床實驗,陳洽松針對慢性病的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慢性病主要為呼吸道系統、消化系統疾病。多數是脊柱疾病所引起的。如第六、第七頸椎發生障礙性疾病影響胸椎,致心血管産生潛伏性疾病;第四、第五頸椎産生疾病,影響肩周神經;第三頸椎以上産生疾病,會影響眼部與周邊的三叉神經以及腦血管等。以上形成心腦血管疾病為標病,本病為頸椎病。本病為點,由於點産生疾病或退行性改變,成線影響心腦血管,線移動成面影響肩周神經,這樣點、線、面症狀形成。從而成為第一難治病灶區。 腰椎病往往影響臟府、腸道、肝、脾、腎、胃等相關部位。第一、第二腰椎承接十二胸椎以上的胸椎及頸椎,如以上出現病情,第一、第二腰椎的壓力自然而然加重,慢性病就會繼續發展為深度化、難治化,形成惡性迴圈病灶區,成為人們常見的病種。如心臟病,冠心病,或重症肌無力等症狀。實是氣機紊亂,是以上病源連接的焦點,余者是面,頸椎、胸椎、腰椎,點線面形成,成為第二難治病灶區。 第一、二腰椎處在生理上是最佳位置,其疾病症狀不易被人們發覺。因為它的纖維環不易受損破壞,所以,它把上面壓力直接傳到下面腰椎。腰椎以下是肝、脾、腎、胃、腸道功能釋放地,是慢性病發生積聚病變的主要區域,成為第三病灶區。 以上三個病灶區同時出現,那就是點(胸椎)連接上(頸椎)、下(腰椎)再向兩邊延伸成面,形成錯綜複雜高危慢性病。嚴重時就會導致腦中風,腦血栓,尿毒症,癌症等高危病種。 改善以上症狀,不能單項治療,應採用多方並行(通過活血、消積祛瘀、通痹、生脈、散結)或遵循中醫理論,培土、蓄水,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或四虛(即氣、血、腎、脈)、四順(即柔、順、護、養)較為合理。這是中醫整體構思臨床應用的妙法。其中心是生脈、氣機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內治腸胃(通經活血、消積祛瘀)、外治皮肉(散結、解表),中通經脈壯筋骨(病毒淡化、追求本源)的整體構思辦法。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裏面各器官分之不離、離之不分、處處相連、息息相關。治療多種慢性病時,把問題集中起來進行考慮,然後細緻、週密、規範、程式化地定下框架,治療簡單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治療多種慢性病中,西醫困難較大。中醫卻能發揮出整體治療的優勢。傳統中醫藥歷經千年的完善,可以預防、改善、治療各類慢性病及高危難疾病,同時在使用藥物上遵循多則舍之、少則補之的原則。為我們現代醫療可以減輕沉重的醫療負擔。陳洽松希望,能夠發展特色的中醫藥事業,與所有中醫界的仁人志士共同將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共同譜寫醫學史上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