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仲華:上工少涉的“浮針之父”

中國網 | 時間: 2012-07-12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治病救人這條道路上,他步履堅定、踏實從容,十幾年的刻苦專研,使他窺探到了中醫世界裏的諸多秘密;他博採眾長、開拓創新,在吸取古人的醫學精華的基礎上,發明瞭浮針療法,被譽為——“浮針之父”。

                                            ——採訪題記

文/黃桐熊 王烜

 


——在中國,他有“一針在手,走遍神州”的美譽。手裏的針常被稱為“神針”。可用來治療全身多部位的常見病症,由於取效迅速,常快於麻醉,也被稱為“口袋裏的醫院”。

——在中國,他是當代名醫、教授,被譽為“浮針之父”。認為真正高明的醫生,是用對人體生理影響最少的治療方法治愈疾病。

——他就是當代名醫符仲華,南京中醫藥大學浮針研究所所長,南京軍區總醫院博士後,南京浮針醫學研究所所長,中華浮針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他將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治療原則:“盡可能利用病人自身治愈力,不要濫用手術、藥物等治療手段,只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予以最小程度的干涉。”奉為信念,並濃縮而成四個字:“上工少涉”。

中醫之路 盈滿人生

符仲華來自江蘇農村,當年高考填報志願,父親説家裏必須有個醫生,西醫動手術鮮血淋漓,中醫搭脈開方乾淨清爽,於是就懵裏懵懂地成為了八十年代的中醫大學生。

畢業後,符仲華滿懷信心,覺得渾身是本事,去獨立診斷治療,才知道自己腦子中差不多全是“漿糊”。於是準備考研,閉關三個月後終於成功了。90年代初的研究生,國家的補貼基本夠用,工作相對好找,不需太著急自己的飯碗,也沒有電腦可以上網,因此符仲華得以靜下心來,從中醫的源頭研究起,並學習、研究中國了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

研究生畢業後,考慮到軍隊院校不需要努力創收,而且有很好的圖書館和實驗條件,符仲華遠離家鄉,去南方大都市,穿上綠軍裝,拿起了教鞭。在軍醫大學前兩年,符仲華依舊沉迷古代文獻、傳統文化。後來覺得文獻研究固然重要,但學術影響不是很大,於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臨床和教學。因為有了文獻研究的基礎以及對實驗研究的了解,使他對前人的説法、流行的觀念,更容易帶著疑問去探究。

 


這時符仲華,逐漸回到了中醫藥的源頭《黃帝內經》研究。《黃帝內徑》曾經提到很多治療疼痛的方法,很多不垂直針刺,不進入深層。但隋唐以後的針灸學著作都偏重理論、輕視臨床,描寫經絡的走向,穴位的功能和位置。《黃帝內經》中看似簡單而實際很有效的針刺方法,卻被擱置了。而這種重理論、輕實際的文風影響了一千多年,以至於現在中醫藥院校的本科教材中依舊如此,導致了對經絡、穴位、氣血、補瀉等理論反覆灌輸,而對臨床實際的指導價值不足。

浮針一齣 誰與爭鋒

既然《黃帝內經》中説刺入淺層對疼痛即有良效,那何必拘泥于經絡學説呢?而且,中醫界有一些淺刺方法已經被證明行之有效。

1996年,符仲華開始試著在一些簡單病痛上試驗,果然,《黃帝內經》所言不虛。通過反覆摸索、反覆試驗,符仲華不僅僅在病人身上動腦子想辦法,也在解剖室的屍體上試驗,然後根據臨床發明瞭專用針具——“一次性使用浮針”。

從此,浮針療法應運而生:使用一次性浮針在病痛周圍(距離可遠可近,範圍大的多痛點的距離遠,單痛點小範圍距離近)的皮下組織(不深入肌層)進行橫向來回牽拉,局部疏鬆組織的掃散動作。

剛開始,基於傳統習慣,符仲華以為浮針療法僅僅作用淺層,只能治療輕淺疾病。所以,多用於治療網球肘、腱鞘炎等四肢軟組織疾病。一次偶然機會,讓他發現這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後不斷探索,終於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甚至胃炎、泌尿道結石、盆腔炎等也成為浮針療法的“拿手好戲”。

該方法看似平常,以治療疼痛和一些內科雜病,但具有適應症廣、療效快捷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無副作用等優點,對臨床各科,特別是疼痛的治療,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它既有傳統中醫安全無副作用的優勢,也兼具現代醫學療效快捷、可重復性高等特點。

在軍隊這個大熔爐裏,符仲華發明的“浮針療法”從發明到發展已經經歷了早期的孕育階段。漸漸地,該療法産生了一定影響。1999年它被評為全軍醫學繼續教育一類項目,2001年榮獲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2002年,浮針療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發明專利號:97114318.8)。

鍾情學術 勇攀高峰

符仲華發明“浮針療法”後,開始有了一些名氣。那時,經常被邀請、外出講課開會交流,但軍隊紀律不允許這樣自由。同年,符仲華申請離開部隊,離開了第一軍醫大學,離開軍隊大學相對富足穩定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

回到南京,符仲華感覺自己還需要繼續深造。為了改善知識結構,提高科研水準,他決定報考南京大學的博士。要考南京大學的博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一個跨專業的人更加艱難,而對於當時已經38歲的符仲華來説,更是難乎其難。

那段時間,他把睡眠時間壓縮再壓縮。夜晚,他把自己鎖在房間;白天,把泡在南京大學的圖書館。於是,命運再次垂青於他,終於進入了南京大學的殿堂。符仲華原本以為,既然入學了,畢業就不是難事。哪知道,艱苦的博士生活才剛剛開始。

南京大學要求,在博士期間必鬚髮表兩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內行人知道,SCI學術期刊是世界上公認的好期刊,幾乎所有優秀的論文都是SCI論文。在當時,世界上沒有一本直接有關中醫的SCI期刊,可見對於中醫背景的人來説,發表這樣的文章有多難。於是,漫長的閱讀文獻、預試驗、實驗、總結、寫成英文論文、投稿、回絕、修改再投稿、修改等等這一系列過程開始了。其中的期盼、失望、興奮外人難以想像。有些人兩三年就畢業拿學位,符仲華花了四年時間。

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 符仲華在南京新街口乾起了屬於自己的南京浮針醫學研究所。當時,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奇怪:“有南京大學博士頭銜,到那裏不好找工作呢,非要自找苦吃?幹個體戶!”他回答道:“我需要一塊地方實現我的理念,現在的大醫院背負著工資獎金的壓力,很難不過度檢查、過度治療,不符合我的理念,不適合我發展。如果再入大學工作,沒有足夠的機會接觸病人。”

從門診開張那天起,到現在已經整整五年。這個門診,可能是世界上都少有的門診:只用一種方法治療,而且是自己發明的方法;不用醫保;在繁忙商業網點的十樓;周圍全是江蘇省最大的醫院;沒有廣告。可就是這樣一個門診,讓符仲華在5年期間,挽救了無數本來準備手術的頸肩腰腿疼痛病人——讓他們丟掉拐杖,離開輪椅,微笑地面對生活;也治愈了很多內科雜病,讓他們從垂頭喪氣中昂起了高高的頭顱。

“如果單純看病不搞教學不搞研究,思維很容易狹隘,思路很容易遲鈍。”符仲華説道。因此,他經常在全國各地開展浮針療法學習班,傳授經驗和對醫學的獨到理解。同時,也抽時間繼續研究,努力跟上現代醫學的科技步伐。基於自身的研究背景和能力水準,南京軍區總醫院博士後工作站招新,認為符仲華符合他們的條件,可以參與他們的研究隊伍,於是,符仲華成為了一名博士後。



 

後記:

時光荏苒。從1996年來發明浮針以來,符仲華和他的學生們已經為數以萬計的患者消除苦痛,帶去福音。如今,浮針療法在國內外推廣發展迅速,其簡、廉、廣、安、無痛的特點,將成為醫院各科科室治療疼痛的常用方法。

今年6月,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了弘揚浮針,研究浮針,專門成立浮針研究所,符仲華出長該研究所。這樣,産生於高校的浮針療法,經過臨床和社會的檢驗後,又回到了高校。

剛剛出版的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本科教材《刺法灸法學》仲介紹了浮針,今年下半年即將在Elsevier(世界著名的醫學出版公司)出版的醫學教材:《 Trigger Point Dry Needling – Intramuscular Manual Therapy: An Evidenced and Clinical-Based Approach》(主編:Jan Dommerholt PT, MPS, DPT, César Fernández-de-las-Peñas, PT, DO, PhD),浮針療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將作為重要章節,向國外的醫學生們、同行們介紹。這樣,在國內外的醫學教材中,浮針療法已經佔據一席之地。

醫者,懸壺濟世、救死扶傷也!符仲華教授用自己的一雙妙手,把浮針控于指尖,刺破一個個病痛,拯救著一個個燦爛如花的生命。而他的“神針”療法將讓更多患者挺起健康的“脊梁”。

符仲華從祖國醫學寶庫中吸取靈感,從傳統中趟出一條現代醫學之路。而隨著不斷研究和推廣,我們深信,浮針一定會為中國人在世界醫學的舞臺上尋找到華夏的尊嚴,為醫學的發展貢獻華夏的智慧。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