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館:最國際化的場館 |
中國網 | 時間: 2010-09-28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王昊青: 上海館的整個創意和建設團隊最明顯的特徵是它的國際化。世博會這樣一個大的盛事,基本上我們感覺是把上海的創意團隊挖地三尺,把很優秀、很精英的都集中到了一起,但是最關鍵的是,上海館的整個創意和建設團隊最明顯的特徵是它的國際化。胡導,説一下我們這個巨大的國際團隊。 剛才主持人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們的建設團隊是怎麼做的。剛才我們的王總監還有我們的胡導説,創意走向建設需要一個過程,怎麼來建設呢?剛才為什麼説國際化?因為胡總書記號召,要舉全國之力,集世界之智慧,那麼怎麼舉全國之力、集世界之智慧呢?我們的門和瑞士公司合作,我們的像素墻和美國公司合作。我們的總控和奧地利公司合作,然後我們的平臺和德國公司合作,我們在整個管理的主要工作語言,除了中文,就是英語。 胡雪樺:主要是英文。 陳東: 還有德文。那麼在這個當中呢,當然瑞士人要説瑞士語,所以在整個的過程當中,不分晝夜,爭分奪秒。然后帝諾(音)告訴我,説他們在美國還參加過“阿凡達”的團隊,所以他們在做後期製作的時候,在洛杉磯,當時我們前臺,我跟胡導和我們的所有導演團隊在研究一個個畫面,包括我們市領導在研究畫面的時候,他們在那裏分分鐘等著我們,我們怎麼把後期製作拿過去,我們這裡拍好的,拍攝過程,他講,製作的時候已經是渾身冒汗,世博會就要臨近了,這個館,所有的館裏面我們是開工最晚的。所以你怎麼辦?大家都在著急的時候,老外的20個團隊是來自5個不同的公司組合的,他們在洛杉磯著急,我們這邊著急,他們在那邊著急,因為他要做牽伸、做牽引、還有伸拉,還要做合成,他們做後期,我們在做前方,他天天聯繫、天天聯繫,著急。帝諾(音)跟我説,“我都覺得絕望了”,已經著急得不得了,最後我們就這樣,不分晝夜過來。你想像不出來,我們這個館是可持續的,也就是説今天結束,184天以後,我們這個是建了一個流動的電影院,也就是説它是可以搬動的電影院,可拆卸的電影院。為什麼呢?我這個內膽不是普通螢幕,它是個鵝蛋,裏面的龍骨架100噸鋼材建起來的龍骨架,沒有一個地方是焊接的,全部是用螺帽擰著的,我可以把螺帽卸下來,卸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再把它重新裝起來,然後又造了一個交通工具,在這當中體驗,叫“動感倣真”,然後配合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