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寧:山更綠 水更清 農民更富有

中國網 | 時間: 2010-12-21  | 文章來源: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胡麗娟

一棟棟漂亮的白色小洋樓,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格外醒目,一條條硬化的柏油公路,纏繞其間,在細雨濛濛下一眼望去,就像是一幅美麗畫卷,這真的是三年前的江西省武寧縣長水村嗎?

2007年,我們隨著國家林業局到長水村採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今年9月28日,有幸再次採訪這裡,眼前看到的這幅景色,令我驚愕,僅三年多的時間,這裡竟然有這麼大的變化,帶著疑問,走進長水村一探究竟。

山變“活” 人變觀念

長水村耕地只有1380畝,山林多達12.4萬畝。山還是那座山,但已經變成了一座“活山”,人也是那些人,但不再墨守成規,已經轉變觀念,變得活躍起來。

“這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帶來的效應”。長水村村民盧世炎説,尤其是2007年以後,人的觀念變化很大,思維變活躍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上山就砍樹,而是提高生態保護意識,由原來的“砍”變為現在的“保”。

過去,長水村“有指標爭著砍,沒有指標偷著砍”,老百姓每年砍伐木材數量1500立方米,現在每年才700立方米,怎麼給了指標反而採伐數量減少不砍了呢?

村民告訴我們,分指標讓他們採伐都不去,林子是自己的,不管是山上的松木、杉木,還是毛竹,大家都很愛護,保護山上的資源,只要看到山上冒煙,“三防”協會的隊員就會騎摩托車在10分鐘之內趕到,還爭著要苗,搶著栽,有些村民甚至想方設法籌錢買苗造林。

據統計,2005年—2008年,長水村全村造林數量超過了前20年的總和。

“大家都意識到保護好生態環境,山上不僅存的是‘綠色銀行’,山下還可以搞生態旅遊”,盧世炎説,木材擺在山腳下,坐在家裏凈收錢。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山林成了林農的綠色銀行”。村民都把山當田耕,果木當菜種,精心呵護,大膽投入,以前木材每立方米的價格為200元左右,毛竹一根5元,現在木材和毛竹的價格每年都在漲,杉木每立方米價格為700多元,松木900多元,有的達到1000元,而毛竹一根賣到12元。山下發展養雞、豬,種植綠色食品,比如香菇、木耳等,還引進資金,建立紅衫木盆景基地。

護山、養山、耕山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隨處可見林農忙碌的身影,三組31戶人家,共投入40多萬,把公路修到山上,既節省了竹木運輸費,又起到防火隔離帶的作用。

鮮“氣”美景 吃致富飯

“長水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變化最大的就是利用好環境引進生態旅遊,搞起了農家樂”,盧世炎告訴我們,以前的荒山荒坡,都種植了花草樹木,不僅使土地資源不浪費,還能賺取流轉土地得到的資金,同時,一些村民被開發公司聘請當管護工,按天計算工資,很是舒服啊。

據統計,從2007年開始,長水村共投入資金600多萬元,把毛竹、紅豆杉等森林資源改造成優美的生態休閒景點,還硬化了公路。

走進長水村,就像走進了清幽的大自然,用長水人自己的話説,就是“以前靠賣木材吃飯,現在靠賣清新空氣、優美環境吃飯”。目前,全村農家樂已發展了近20家,兩年來,共接待遊客7.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50萬元,每人平均達到480元。

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現回家搞起農家樂的紅豆農莊盧鹹成,家裏分有100畝林地也不採伐,只是精心管護,問其還去外面打工嗎,他樂呵呵地説,搞農家樂每年收入有30多萬元,一家人在一起,還有錢賺,這樣很幸福啊。

另外一位非轉農的孫權,原是長水村人,想方設法把自己變成城裏人後,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壓力又大,2006年將戶口重遷回長水村,還分到80畝林地,去年還辦起農家樂,經濟效益還不錯,並幫助開發公司搞旅遊,每月也有2000多元工資。“現在每天吸的是新鮮空氣,吃的是綠色食品,壓力不大,心情舒坦”。

2007年,長水村隨處可見的零散破舊土房,現已變成排排整齊的漂亮小洋樓。據了解,長水村共建有80家,每年以近30戶的速度在增長,原來家家戶戶都是摩托車,現已改買小轎車,全村約有70輛。2009年,長水村全村年收入達到1000萬元,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4912元。

如今,林農手中的林地,就像“支票”、“股票”一樣,可以自己做主、自由流轉、自由交易,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他們從中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不再是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而是摘掉“窮帽子”走上“富裕路”。

(《科技日報》2010年10月14日綠色家園)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