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武寧縣——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中國網 | 時間: 2010-12-21  | 文章來源: 農民日報

農民日報記者 王景山

2007年4月20日,這一天讓38萬武寧人民永難忘記,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武寧視察林改,並深入羅坪鎮長水村與林農話林改。當聽到林改明晰了産權,山分給老百姓,看到林改後的滿目青山,總理欣然題下“山水武寧”四個大字。

為目睹林改給武寧帶來的巨大變化,記者日前對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武寧進行了採訪。

林農更忙了

武寧縣“八山一水半分田”,395萬畝林地佔全縣土地面積71%,每人平均林地10余畝,2/3人口在山區農村,是江西省重點林業縣。2004年武寧率先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縣共發放林權證13.5萬本,分山到戶率93.8%,真正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記者先後走訪了甫田鄉茶棋村平堯生態農莊、聖林油茶種苗公司、南坪、長水和楊洲鄉界牌村花源谷等5個山村。見到的農民都説,林改前,因山地權屬不明確,所以心裏總是沒有底,不捨得投入只想著砍伐。林改後,山林成了農民最大的家産,護山、養山、耕山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現在每天忙得不得閒。

過去大家“有指標爭著砍,沒有指標偷著砍”,現在是爭苗造林、籌錢造林。據長水村黨支部書記余錦冰介紹,山地分到戶後,僅2005-2008年,全村造林數量就超過了前20年的總和,而砍伐指標卻從林改前的每年上千立方下降為現在幾百立方。村民孫隆平説,“以前不敢栽,怕栽了不是自己的。”如今,他家新栽毛竹4000多棵、杉木5000多棵。

生態更美了

通過林改,林農管林、護林、造林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他們把“承包山”當成“責任田”來經營,大膽投入,造林面積持續增長。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林改前的64.1%提高到71.2%,空氣品質由國家二級提升到國家一級,減少了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33歲的徐紅達,平堯生態農莊始創者,與父輩家人憑著一雙勤勞的手,帶領36戶村民把三面環水的3000畝荒島,開墾成擁有50多種果木的花果山。如今,每到週末,如果不是提前預約,想來島上觀光度假的遊客還真難以如願。

林改讓武寧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態更美了,長水村農民説:“以前靠賣木材吃飯,現在是靠賣清新空氣、優美環境吃飯。”

村民更富了

“屋上蓋的是杉樹皮,床上墊的是禾稈堆,身上穿的是粗布衣”,這是過去林農生活的真實寫照。通過林改,明晰産權、規範流轉、讓利於民,打破了過去壟斷經營模式,林木實現了産銷見面,木材效益和林農收入不斷增加,山林成了林農的“綠色銀行”。

長水村49歲的盧威成在外打工多年,2007年,他和兄弟看到發展山區林業的前景,雙雙返回家鄉上山種樹。如今,自家100多畝山地,全部種上了杉樹、松樹和毛竹,除了毛竹5年必須間伐外,山上的樹木能不砍就不砍,樹長得越粗越值錢,就等於存在山上的銀行。

余錦冰告訴記者,近3年來,全村蓋起樓房80多棟,家家有摩托車,小汽車67輛,林改後每年每人平均增收200元,每人平均收入達到5500元。

村民張建成有感於林改給山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寫了一首表達群眾心聲的打油詩:“山場定了權,樹木定根源;落實新政策,吃了定心丸。書記上山崗,幹部日夜忙;林改政策好,群眾建新房。”

前景更廣了

武寧林改激活了林業要素市場,林地實現了自由流轉、自主交易,通過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全縣共流轉森林資源面積30.9萬畝、6926宗,交易額突破1億元,促進了林地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發展。

林産品深加工不斷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應運而生。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新上了一批高檔次木竹精深加工企業。武寧人余靜贛2007年回鄉投資1億元建起江西藝邦木業有限公司,發揮其技術、市場、資金優勢,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加工能力可吸納武寧周邊200公里範圍內的木材,成為帶動林農致富、促進林業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龍頭加工企業。

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的興起,為武寧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山林富民、生態興縣”理念已深入人心,展示了“山水武寧”廣闊的發展前景。

(《農民日報》2010年11月1日七版)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