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概況

中國網 | 時間: 2010-12-14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涇川縣位於甘肅省東部,秦隴交界處,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東鄰陜西省長武縣,西接平涼市崆峒區和崇信縣,南面與靈臺縣相連,北面與慶陽市鎮原縣接壤,西距甘肅省會蘭州420公里,東距陜西省會西安210公里。全縣共轄14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215個行政村,1466個村民小組。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409.3平方公里,總人口34.8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6萬人。

涇川的綠地。


涇川自然條件優越。屬暖溫帶亞濕潤區,境內海拔930─1460米,年平均日照2274小時,年平均氣溫10.4℃,年均降水555毫米,無霜期174天,相對濕度69%,年蒸發量1339.6mm,氣侯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土層深厚,山靈水秀,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素有“隴東糧倉”和“隴上小江南”的美譽,被國家劃定為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涇川三垣橫亙,五水逶迤,總耕地面積87.8萬畝,每人平均耕地2.8畝,耕地佈局為一川四垣五分山,土地資源豐富,為果菜、草畜等農村特色産業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水電資源充沛。縣內涇、汭、黑、洪、蒲五條河流橫貫東西,可利用水資源6.9億立方米。全縣有110千伏變電所1座,35千伏變電所7座,電力充沛。瑤池礦泉水富含鍶、鈉、鎂、鈣、硒等多種對人體有效的微量元素;涇川溫泉名揚隴上,晝夜噴涌著恒溫的靈氣,日出水量為1920立方米,長年恒溫38.2℃,是富含活性微量元素氟離子的重碳酸納型醫用泉水,含豐富的鉀、鈉、鈣、鎂、氟、硫酸根、碳酸根、氫氧根電漿,具有十分理想的洗浴理療作用。

涇川區位優勢獨特。涇川地處古絲綢之路要衝,位居甘肅東大門、西安後花園,國道312線一級公路和正在建設的銀武高速、西平鐵路橫貫全境,縣內共有省級道路3條66公里,縣鄉公路16條308.8公里。近年來,先後建成了王村涇河大橋、安定大橋、南石窟大橋3座橫跨涇河的橋梁,縣內南北通道全面打通。貫通南北、融合三省的獨特區位,為涇川進一步開放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涇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建郡置縣歷時2100多年。涇川是西王母故里,境內有南石窟、王母宮、瑤池、田家溝生態風景區等多處旅遊景點和文化遺存,佔地1000畝的大雲寺景區正在建設之中,西王母文化和佛教石窟文化在海內外産生了較大影響。始建於西漢元豐年間的王母宮是目前中國僅存的一處祭祀西王母之地,被譽為“天下王母第一宮”,正在爭創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的王母宮石窟,堪與敦煌、雲岡石窟相媲美。南石窟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慶陽北石窟寺並稱為“隴上石窟雙明珠”,為佛教石窟藝術遺存之精華。涇川大雲寺是供養佛祖舍利最多,目前發現最完整的佛祖舍利塔基,大雲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金銀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棺,比陜西法門寺金棺早180多年。金銀棺和14粒佛祖舍利發現40年來,曾多次飄洋出海,出國展覽,引起強烈轟動。今年爭創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的田家溝生態風景區集風景旅遊、生態展現、休閒度假為一體,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境內“紅軍樓”、吳煥先烈士墓地等獨特的革命歷史遺址,為創建紅色旅遊奠定了基礎。還有流傳千古的夸父逐日、柳毅傳書、西王母宴會周穆王等動人傳説,為涇川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相傳漢武大帝曾11次到涇川拜謁西王母,李商隱客居涇川,作出了許多美麗的詩句,為涇川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生態環境良好。幾十年來,全縣人民堅持不懈地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大力植樹造林、改土治水,創造了“與時俱進、敢為人先、持之以恒、團結奮戰”的涇川精神。全縣現有林地81.3萬畝,林木蓄積量111.01萬立方米。植物資源有糧食、油料、蔬菜、瓜類、樹木、花卉、飼草、野草、藥材9類430種,動物資源有獸、禽、魚3大類70余種。全縣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40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到82.6%,森林覆蓋率37.13%,先後榮獲“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中國紅富士蘋果之鄉”、“全國老齡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和“全國生態小康縣”等稱號。

發展潛力巨大。由於受漢唐開放型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涇川的群眾頭腦靈活、思維敏銳,接受新事物快,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商品意識濃,競爭意識強。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涇川人憑藉自身的智慧走南闖北,積極發展建築、商貿、食品加工等産業,在全國各地涌現出了一批涇川能人,為涇川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果菜、草畜等農村特色産業發展初具規模,為進一步實現農業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圍繞農副産品加工興辦工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地方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圍繞西王母文化、石窟文化、大雲寺佛教文化開發旅遊産業的潛力巨大,尤其是西王母文化遺存將成為聯繫海內外的一個重要紐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為涇川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擴大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項目拉動優化經濟運作結構,科教興縣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必將為涇川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發展步伐加快。近年來,全縣上下大力弘揚“與時俱進、敢為人先、持之以恒、團結奮戰”的涇川精神,認真實施“生態立縣、果畜富縣、工業強縣、旅遊活縣、科教興縣”五大戰略,積極培育“果畜、草菜、農産品加工、旅遊”四大産業,初步探索出“生態奠定基礎、産業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城鄉一體推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促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農村主導産業初具規模,2007年,新建果園5.26萬畝,建成千畝以上優質果品示範園區17個,全縣果園面積達到29.88萬畝,果品年産量達到17.2萬噸,實現産值2.42億元;完成GAP基地認證1000畝,綠色食品生産基地認證10萬畝,果品出口基地認證2.25萬畝。“涇龍牌”紅富士蘋果被授予“中華名果”稱號,先後榮獲“奧運會推薦果品獎”、“上海博覽會優質果品獎”、等獎項;牛豬飼養量分別達到17.05萬頭、30.47萬口,畜牧業總收入達到3.62億元;種植蔬菜11.89萬畝,實現産值1.31億元。地方工業快速發展,育才酒精、恒興果汁、旭康食品、豐泰棉紡等工業企業産銷兩旺,初步形成了原煤、棉紡、酒精、食品飲料、肉食加工、建築建材等8個系列60多個品種的地方工業體系。城鎮開發全面推進,縣城規模拓展到5公里,全縣小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23.1平方公里,城鎮化水準達到22.38%。小康建設進一步加快,2007年,新建改建小康住宅2525戶,建成了黨原丁寨、王村墩臺等小康示範村31個。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全縣有40多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省部、市級獎勵;深入實施農村中小學排危建校工程,建成了涇川一中、涇川二中、東街小學、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一批標準化示範學校和活動場所;持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農村醫療服務水準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廣播電視、文化體育、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預計完成20.62億元,增長12.6%;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520萬元,增長12.2%;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預計完成2160.9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完成8256元。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