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陜縣——昔日打工仔 今朝林老闆

中國網 | 時間: 2010-12-08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家裏分了山、創業路更寬,政府來幫助、致富有靠山,昔日打工仔、今朝林老闆。”這是林改後陜西省寧陜縣返鄉農民工説的最自豪的一句話。

地處南北分水嶺交匯處的寧陜縣,人口僅7.4萬人。森林覆蓋率達90.2%,農民每人平均擁有林地50余萬畝,是陜西省重點林業縣。自2007年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激活了廣大農民愛林興林的積極性,呈現出“林區穩定、林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喜人景象。

打消顧慮 林改“五要五不要”

林改前,寧陜縣長期以木頭經濟為主,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林農在木頭上再無文章可做,紛紛外出打工,打工人數佔到全縣勞動力的70%左右。農民説:“林是集體的,有錢不敢投,有勁無處使,只能外出打工掙現錢。”

2007年7月,該縣作為陜西省試點縣開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讓廣大林農支援林改,該縣在林改中堅持實行“五要五不要”工作法(要一舉成功,不要返工重來;要群眾做主,不要幹部説了算;要分類指導,不要搞一刀切;要陽光林改,不要暗箱操作;要及時調處糾紛,不要拖延積累矛盾),通過會議動員、算賬對比、典型引導等形式,打消大家“林改可能是瞎折騰、折騰一陣就進行不下去”的顧慮。同時,制定了“三榜公示、一個標準”的硬杠杠,分配地塊、方案制定、分配結果實行張榜公示;整個集體林地分配一張圖控制、一套表統計、一個標準要求,確保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

發展林業産業留住農民的心

然而,在一段時期內,林改留住了農民的身,但由於無産業可發展,很多人又動了外出打工的心。為此,該縣在配套改革中,將發展林産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措施,組建食用菌、乾果、蔬菜、中藥材豬苓、林下大鯢養殖等五大産業組,幫助農民面向市場發展林業産業。

通過協調貸款、政策傾斜、領導包挂、幹部駐企等措施,培育松下菌業和龍泉大鯢兩個龍頭企業,不僅解決了幾百人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了很多“明白人”自主創業。筒車灣鎮農民張禮友,林改後對承包的300多畝板栗園進行嫁接改造,利用修剪的枝條發展袋料食用菌3萬袋,加上林下養雞、種植魔芋、栽培豬苓,年收入達到14萬元。他感慨地説:“林改不僅留住了我們這些外出務工的人,更穩住了我們的心。現在既有山林作舞臺,又有政府作靠山,正好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針對金融危機被迫返鄉的5000多名農民工,該縣籌資40萬元,聘請2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巡迴到各鄉鎮舉辦免費技能培訓班,僅3個月就培訓4300多人次。新場鄉農民王朝政返鄉後,利用學到的養蜂技術,辦起了野蜂蜜加工廠,不僅實現了自身致富,還帶動了當地100多戶農戶發展中蜂養殖,去年該鄉養蜂由前年的480桶增加到1800桶。

配套改革讓沉寂山鄉熱鬧了

為進一步拓展林産業發展的空間,該縣先後出臺了林業産業發展、林權流轉管理、資産評估、抵押貸款、森林火災保險、資源保護和服務體系建設等配套改革辦法,進一步激活了林業經營機制。通過建立縣級林權管理服務中心,流轉林地7萬畝,發放林權抵押貸款470余萬元。

在城關鎮青龍村,記者看到,村民谷成明通過林權抵押貸款種植的1000多窩中藥材豬苓即將進入收穫期,僅這一項年純收入可達2萬多元。他告訴記者,在海拔1100米以上且生長于茂密林下的豬苓利尿抗菌藥效極佳,被稱為“黑金”,市場價格極高。

林改前,人們也在集體林地下種植,但是苦於不是自家林地,擔心被別人挖走,豬苓種植量少也不成規模。林改分山後,集體林成了自家林,村民自願成立了豬苓産業合作社,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科技指導、統一市場服務,豬苓品質、價格顯著提高,很多林農在豬苓産業中實現了發家致富的願望。目前,全縣豬苓已發展到80多萬窩,1年後投入市場,每窩産值300元,總價值達2.4億元,每年每人增加收入1300多元。

寧陜縣林業局局長張守誠説,通過連續幾年的發展,寧陜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幅2009年躍居全省第一。財政收入也比林改前翻了近一番,先後為所有學校實施了“蛋奶工程”,為全縣高中生免除了學雜費,為全縣農民上了新型養老保險。隨著條件的改善,昔日沉寂的山鄉又熱鬧了起來。(《農民日報》2010年10月25日 黃朝武)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