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得人心 林下有黃金

中國網 | 時間: 2010-11-17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遼寧本溪縣林權改革鋪就林農致富路

進入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猶如到了一個天然氧吧,山川溝壑,村前路側,漫山遍野,滿眼林木。

蔥郁的森林在遼東山區構築起了生態屏障;而林下經濟,則鋪就了林農的致富路,讓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本溪縣生態增效、林農增收:2009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7.3%,農民每人平均涉林收入4560元,比林權改革前的2004年增加近3000元,農民超過60%的收入來自林業。

“林改政策得人心,林下處處是黃金。”林農家門口貼著的對聯,道出了本溪縣林權改革和配套服務,給靠山吃山的林農帶來的好處。

均山均林到農戶,林下鋪設致富路

位於遼東山區的本溪縣,30萬人中有20萬農業人口,其中5萬農戶是林農,每人平均擁有16畝林地。

本溪縣絕大部分林地是禁止採伐的天然林。過去,林子是集體的,村民不知道愛護。漫山放牧、偷砍盜運現象時有發生。分林到戶後,林子成了村民的寶貝。“過去栽樹,咱積極性不高,因為只知啥時候栽,不知啥時候可以採伐。”西麻戶村村民張慶友説,“現在好了,承包到戶,不用動員,大夥搶著植樹。”

在東北,樹木生長極其緩慢。林木禁伐,就在林下做文章。“紅松要過幾十年才能伐,咱先在林下種植刺嫩芽(當地的一種山野菜),一年兩茬能賣20多萬元。”在小市鎮城溝村千畝紅松示範基地工作的王鑫高興地介紹。

短短幾年,本溪縣出現了一個個特色林産品專業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産業格局。這些特色林産品中,林下參算是“大明星”。全縣僅種植的林下中藥材就達32萬畝,其中林下參27萬畝,刺五加等5萬畝。

林改前,貧困的南營房村有不少村民因盜伐樹木被處分過。林改後,全村所有農戶都在發展林下産業項目,一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近5年,全村僅林下種參效益儲量每人平均達67.5萬元。

本溪縣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林業産業發展,拉長林業産業鏈條,提高林産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林業産業化發展格局,已培育吸引中藥材、幹鮮果品、山野菜和木材深加工企業30余家,帶動上萬農戶,年增效益1.2億元。

如今,在本溪縣,形成了林藥産業、林菜産業、林果産業、林業旅遊産業和林工産業等5大林業經濟發展重點。全縣紅松、核桃、榛子等林果面積近100萬畝;全縣森林旅遊總面積20多萬畝,接待遊客50萬人次,年收入超過3億元。

搞好配套服務,破解發展新“五難”

林權改革後,一些地方出現了新“五難”:管理分散,辦事難;束縛太多,放活經營難;經營分散,闖市場難;技術缺乏,搞經營難;資金短缺,大發展難。

農民擁有了山林並不等於擁有了財富。林業主體改革完成後,本溪縣委、縣政府“扶開工送一程”,將發展林下經濟上升為黨委、政府服務“三農”的中心工作,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書記抓林改促林下經濟發展的工作機制,並啟動了林改配套改革,力求資源增量、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縣委、縣政府除加大財政支援外,還開展了黨群共同致富結對協作活動,促進解決資金不足難題。截至目前,全縣3941名機關幹部與2.5萬農戶結成對子,多渠道籌集資金5億多元,投入多种經營。

為解決農民技術缺乏難題,全縣成立林業合作經濟組織120個、專業協會44個,同步開展技術服務。同時,著力培養一村一個“明白人”、一組一個經紀人、一村一個帶頭人,破解農民闖市場難題。目前,全縣已有農民經紀人1200多人,建成各類示範園和標準園900個,為5萬戶林農起到示範作用。

針對資訊不暢難題,本溪縣編制了村級森林經營方案,制定了森林採伐限額分類分配、直接到戶、採伐公示等制度,簡化並下放了集體林採伐設計、審批、驗收等管理事權。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專門為林農提供一條龍服務。

記者在本溪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的電子屏上看到,滾動播放著林木及林産品供求資訊,供求情況、聯繫方式,一目了然。這些資訊都是免費為林農發佈的,在全省任何一家林業服務中心,都能查閱這些資訊。本溪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成立以來,累計服務林農16萬人次。

(《人民日報》2010年10月10日06 版 人民日報記者 何 勇)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