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林富民促轉型——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綜述

中國網 | 時間: 2010-11-17  | 文章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010年10月8日電(記者劉羊旸、周勉)繼農村土地家庭承包之後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試點到全面推進,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創新和配套政策的不斷完善,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有效地解放了農村生産力。

“正在全面推進的林改,有力地促進了林業全面發展,推進了林業發展模式的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等多種功能得以全面發揮。”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談到林改時表示。

林業經濟由“砍伐森林樹木”轉向“利用森林環境”

記者近日在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採訪時見到:綠染群山、鬱鬱蔥蔥的美景吸引了很多美術院校的學生前來寫生。通過林改,使森林資源得到迅速增長,據介紹,近5年來,這個縣每年植樹造林超過10萬畝,累計達到55萬畝,其中非公有製造林佔80%以上,是林改前10年造林面積的總和。

“林改使農民真正成了集體林地經營的主體,成為生態建設的主力軍。”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史鳳友説。

過去,人們看重的是利用木材的價值,靠“砍樹”來實現;現在,人們看重的則是利用森林的生態價值,靠“看樹”來實現。

“從‘砍樹’到‘看樹’,一字之差,折射出我國林業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的根本轉變,其根源是由於國家的政策穩定,林地林木産權有長期保障,廣大林農群眾吃了‘定心丸’,注重追求長期利益和長遠效益,對林木不願採、不急於砍,發展森林、保護森林。”國家林業局林業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黃建興説。

各地充分利用青山綠水,積極發展休閒林業、鄉村“農家樂”、森林旅遊等生態旅遊項目和相關服務業,靠生態增收;通過發展各類林産品,特別是非木質林産品的精深加工,大力興辦林産工業,提高附加值,靠加工增收,實現森林資源的充分利用。

通過林改,促進了林業産業大調整格局的形成。在第一産業上,多種樹,少砍樹,通過開展森林保險、林權抵押貸款,培育和發展森林,發展果樹、竹、油茶和速生豐産林,發展林下經濟,實行林果、林藥、林菜結合。

在第二産業上,堅持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發展低碳經濟。浙江安吉,在林改的推動下,依靠科技創新,開展竹産品深度加工利用,一根竹子的價值從15元提高到60元,竹加工覆蓋了根莖枝葉,成為縣域經濟的一大支柱産業。

在第三産業上,發展森林旅遊業等,增加經濟收入。江西武寧,把生態旅遊作為富民興縣的新興支柱産業來抓,2009年,全縣共接待遊客67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億元,帶動當地農民每人平均增收150元。

農村經濟由“耕地為主”轉向“耕地林地並重”

今年48歲的湖南瀏陽中坪村農民周才明家裏有50多畝林地,主要種植楠竹等,去年家庭收入5萬多元,是林改前的好幾倍。他告訴記者:“林改使我們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責任山如今變成了自家的,我們對待山林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更精心更珍惜了,收入增加了很多。我家去年添置了臺電腦,目前還打算買輛車呢。”

“過去,農民重田輕山,主要是在18億畝耕地上做文章、要效益。現在,廣大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靠山林來致富,越發重視山林。”黃建興説。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改的是林權,活的是農村,富的是農民。

如今,農民把27億畝集體山林當作重要舞臺,依託林地大力開展多种經營,發展林下經濟,短期長期收益結合,靠林地增收,成為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賈治邦説,分山到戶不是林改的目的,要避免“一分了之”。在林改中,廣大農民拿到林地後面臨“要發展籌集資金困難”“山林分散,一家一戶經營難”“資訊不靈,闖市場難”等難題。為破解這些難題,各地積極探索,推進配套改革,完善政策措施,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

為解決林農分散經營與林業生産規模效益的矛盾,湖南瀏陽建立林農合作組織,引導互助合作,目前已成立162個林農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管理林地面積120多萬畝。

“林農專業合作組織在産權明晰的基礎上,把分散的林農有機地聯合起來,將分散經營的林地集中起來,作為林農進入市場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瀏陽市林業局局長鄧陽鋒説,實現了林業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林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準,不僅讓林農得到更多實惠,而且帶動了村級經濟發展。

為解決籌集資金的困難,遼寧本溪建立健全林業投融資體系,在全省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工作,市政府對林農發展林業生産進行50%貼息,盤活了森林資産,拓寬了林業融資渠道,到今年上半年,全市林權抵押貸款額達2.2億元。同時,市縣兩級財政整合資金建立了林業發展基金,其中市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集中對林改後林農發展林業給予補助。

通過林改,林地發展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産出效益明顯增加。據統計,全國林地直接産出率已由2003年的84元/畝提高到現在的155元/畝。2009年27個省區市1818個林改縣的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為4961元,其中來自林業的收入643元。

浙江山區林改縣農民來自林業的收入達到3584元,佔總收入的55%;福建永安,2010年農民每人平均林業收入預計將突破3600元,林業成為該市近幾年增收最快的領域之一。

通過林改,農民利用自家的山林發展林下經濟,很多窮山溝裏涌現出了不少富裕戶,甚至百萬、千萬富翁。遼寧本溪通過發展人參、林蛙等林下經濟,已經涌現出林業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農戶1.6萬戶,佔農戶總數的11%。其中資産達100萬元的3000多戶,達1000萬元的120戶,上億元的3戶。河北易縣太平峪等地的農民栽植以板栗、薄皮核桃等為主的經濟林,農民每年戶均增收3500多元。

地方區域經濟由“傳統發展”轉向“綠色發展”

重工業城市遼寧本溪,過去主要依靠發展鋼鐵、煤炭、水泥等“三黑”産業,污染十分嚴重。林改以來,本溪著力綠色轉型,大力發展林藥(菜、果)、森林旅遊、林副産品加工等三大綠色産業,擺脫了拼資源、拼能源的舊發展模式,經濟發展不但未受影響,反而加快提速。去年全市實現了680億元的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7%。

隨著林改的全面推開,全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將林改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在很多地方,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産業不斷壯大,正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龍頭産業,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産業,開始替代‘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傳統産業,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黃建興説。

林改激活了落後地區的後發優勢,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我國落後地區多集中在山區、林區、沙區,這些地區貧窮和落後的根源在於山,希望和出路同樣也在於山。通過林改,盤活了山區、林區的森林資源,沉睡多年的山林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很多地方通過興辦林業産業實現了綠色崛起。

通過林改,農民獲得了新的生産資料,很多“打工仔”回家成了“林老闆”。林改有效地拓寬了農民就業創業的渠道,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民錢包鼓起來以後,整個農村社會的消費能力隨之明顯提高。

“隨著林改的深入推進,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産要素還將加速向農村流動,必將進一步盤活林地和勞動力資源,有效地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全面提高農民的消費潛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強大的內生動力。”賈治邦説。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