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改出太行山區最綠的地方 |
中國網 | 時間: 2010-11-17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易縣地處太行山脈北端東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全縣總人口56萬人,總面積380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66.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46.7%。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胡耀邦同志“綠化太行山,易縣要先行”號召的激勵下,我縣人民掀起了綠化荒山的高潮。但由於缺乏長期有效的利益激勵機制,全縣仍存在大量荒山禿嶺,山區老百姓增收緩慢。為讓荒山更多地綠起來,讓老區人民更快地富起來,我們抓住列為河北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的契機,全面推進改革,通過明晰産權、完善配套、強化服務,發展林果業,綠了荒山,活了山林,富了百姓,開創了易縣林業發展的新局面。 一、明晰産權增動力,讓群山綠起來 針對集體林經營管理中存在的責任主體不明確、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我們把明晰産權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務,堅持民主決策、依法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三定”時確定的自留山、責任山,在保持山林權屬穩定的前提下,進行鞏固確認,核發林權證。對“三定”後拍賣、承包、租賃、轉讓的荒山,合同規範、程式合法的,按合同約定不變;合同不規範、程式不合法的,依法糾正或完善合同;對包而不治的,根據合同約定和群眾要求重新公開發包。對仍由村集體經營管理的山林,由群眾通過民主決策,採取均山、均股、均利等方式明晰産權,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目前,全縣共完成明晰産權236.4萬畝,佔林改任務的98%,均山到戶率達到86%;核發換發林權證3.7萬餘份,發證面積215萬畝,佔林改任務的89.1%。通過明晰産權,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充分調動了他們治山興林的積極性,實現了把山林“當資産來經營、當財産來管護”。石家統村在林改後,村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圍埝換土,開山整地,出現了全村老少齊上山的生動場景,僅用兩年的時間,就使長期處於荒蕪狀態的萬畝石灰岩山場全部披上了綠裝。同時,明晰産權還打開了社會各界投資林業建設的“總閘門”,林改以來全縣吸引社會林業建設投資1億多元,300畝以上規模造林大戶達350余戶,治理荒山面積50多萬畝。全縣造林面積每年以10萬畝的速度遞增,有林面積達到177.5萬畝;林木覆蓋率每年增加1.25個百分點,達到了46.7%。易縣先後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突出貢獻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被譽為“太行山區最綠的地方”。 二、完善配套激活力,讓山林活起來 在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同時,我們按照中央關於“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要求,以搭建林權流轉平臺為抓手,積極推進配套改革。2009年9月,我縣在河北省率先成立了林權管理服務中心,核準編制8名,林業、財險、聯社三個部門進駐中心開展工作,設立了林權登記、林權交易、林權抵押、資産評估、科技諮詢5個服務窗口。以林權管理服務中心為平臺,積極引導和規範林權流轉,不斷提高金融對林業發展的服務水準。制定出臺了《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和操作流程,按照“依法、自願、有償、規範”的原則,引導林木所有權和林地經營權以轉讓、互換、轉包、出租、入股等形式進行有序流轉。一年來,共發佈各類資訊200余條,接受各種林業諮詢1000余人次,受理林權流轉36宗,通過各種形式流轉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12.8萬畝,實現交易額600余萬元,為林農依法申請林權、有序推進流轉搭建了一個高效、便捷的交易平臺。制訂出臺了林權抵押貸款、林木火災保險、森林資源資産評估管理等暫行辦法,積極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業務,辦理林權抵押貸款475萬元,其中縣聯社受理小額信貸32起,發放貸款75萬元。2008年,我縣西陵鎮金龍莊村村民趙新啟,用山林作抵押,向銀行貸款10萬元,栽植板栗1萬餘株,進入盛果期後,年收入可達10萬元。這些配套改革措施,改活了機制,盤活了資源,搞活了市場,使農民的山林真正變成了“綠色銀行”,全縣林業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三、強化服務提效力,讓百姓富起來 為了使農民在治山興林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讓他們綠了荒山的同時,也能鼓起腰包。我縣在明晰産權、完善配套的基礎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林業發展水準。一是實施綜合治理。由於修路、打井、辦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較大,一家一戶根本無力解決,是農民開發治理荒山的瓶頸。為此,我們積極謀劃,提出了依託農業開發項目,實行“先統一治理再分山到戶”或“分山到戶後再統一治理”的林權改革新思路。並集中政府投入加強山區綜合開發,五年來,累計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實施山區綜合開發項目12個,建成了狼牙山、西陵、流井、高村等一批精品示範園區,做到“樹栽到哪,路修到哪,水引到哪,電架到哪”。西陵鎮“三北”防護林示範工程區,涉及太平峪等7個行政村,治理規模達到了3萬畝。這些地方的農民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栽植了以板栗、杏扁、薄皮核桃等為主的經濟林120萬株,農民每年戶均增收3500多元。二是加強科技服務。先後與河北農業大學、石家莊果樹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在獨樂、石家統、塘湖等鄉鎮建立了“産學研”三結合基地,促進了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近年來,全縣引進林果新品種20多個,推廣果實套袋、設施栽培、保鮮脫澀等林業先進實用技術12項,培訓林農10萬人次,林果技術能手達到2500多人,培養示範戶200多戶。果品標準化生産面積達到15萬畝,設施栽培面積達到800畝。我縣獨樂鄉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李子産區,易縣磨盤柿連續兩年在中國(廊坊)農産品交易會上榮獲“果王”稱號。易縣被授予全國林業科技示範縣。三是促進規模經營。林改後,林農分散經營,管理難度大,不利於形成規模優勢。對此,我縣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林農之間以親情、資金、技術為紐帶,建立家庭聯合、委託經營、股份合作等形式的經營組織,積極推進林業産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全縣成立了林果專業合作社6家,專業協會8個,建成林果專業市場5家,大大提高了林果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四是強化龍頭帶動。組織金融部門與涉林企業進行有效對接,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鼓勵扶持涉林企業走“公司+農戶”的發展路子。全縣新建大型林板一體化加工企業2家,年生産中密度板26萬立方米,新發展果品加工企業6家,年生産能力4000余噸。輻射帶動了8個鄉鎮2300多家農戶,每年戶均增收6000多元。目前,易縣發展林果專業鄉3個,專業村80多個,以磨盤柿、李子等為主的林果面積已達35.5萬畝,年果品産量3.4億斤,産值5.4億元,成為“中國磨盤柿之鄉”。發展林藥、林糧、林菜、林禽等林下經濟8萬畝,年産值近億元,走出了一條“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立體開發、多元發展”的特色之路。林果業已經成為全縣農民致富增收的特色主導産業。 林改春風綠易州,治山興林富萬家。勤勞質樸的56萬老區人民將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援下,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滿懷豪情,艱苦創業,努力建設山青水秀、和諧富裕、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在建設生態文化旅遊強縣的征程中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中共易縣縣委 易縣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