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錦屏文書精華 在明晰産權上狠下功夫 |
中國網 | 時間: 2010-11-17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錦屏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是貴州省10個重點林業縣之一。轄7鎮8鄉,總人口22萬人,侗苗等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88%。全縣國土總面積239.5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89.8萬畝,集體林地面積188.4萬畝,森林覆蓋率72.01%,活立木蓄積769萬立方米。錦屏人工造林已有500多年曆史,明清時期,林業已成為錦屏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支柱産業。近年來在我縣發現的錦屏文書,反映了幾百年來當地群眾發展林業生産的狀況,是錦屏林業長盛不衰的見證,是打開當地長期以來山青水綠“密碼”的金鑰匙。這次林改,我們既嚴格執行中央政策,又充分吸取錦屏文書中的智慧,始終以明晰産權為核心,推動林改工作。目前,全縣屬於鄉村林場管理經營的95萬畝山林,其權屬已經86%明確到農戶手中。鄉村林場管理以外的94萬畝集體山林,其權屬已經99.3%明確到農戶手中。 一、明晰産權是錦屏文書的真諦 錦屏文書是以錦屏林業契約為主要內容,反映當地侗苗族人民林業生産關係的原始記載,忠實記錄了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少數民族地區林業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變遷史。現遺存於民間的錦屏文書至少有10萬份,時間跨度之長,數量之多,世所罕見,被專家們譽為獨特的“木商文化”。從徵集到的錦屏文書看,主要有山林土地權屬買賣、合夥造林、山林經營、山林管護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契約。文書中標明的林地四至界限十分清楚,産權歸屬十分明確,流轉條件、當事人、交易價格規定得明明白白,管理十分規範。正因如此,農民祖祖輩輩才有恒心經營林業,採伐一片,更新一片,才有了“殺不完的豬,砍不完的樹”的民諺。錦屏文書的真諦就是産權明晰,歷史告訴我們,産權歸屬越明晰越有利於森林可持續經營,利益越直接越有利於調動農民生産的積極性。縣委、縣政府從錦屏文書中得到有益啟示,同時組織幹部認真學習中央10號文件和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精神,深刻領會中央推動林改的核心就是明晰産權。所以,在這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明晰産權這個核心。 二、明晰産權是家庭承包經營的核心 集體林明晰産權,承包到戶是核心。林業“三定”的最大教訓就是工作粗糙,明晰産權不到位,沒有做到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在林改過程中,我們注重把好以下“四關”。 一是把好勘界關。在外業勘界中,由駐村幹部、鄉林改辦人員、村幹部、組幹部和勾圖技術員、填表員組成“4+2”勘界工作隊,合理分工,共同負責勘界、勾圖、填表。在勘界過程中做到“四到場”,即山主到場、接界人到場、技術員到場、村組幹部到場,確保宗地區劃界線清楚、權屬明晰、主體明確,保證做到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年近花甲的隆裏鄉華寨村支書龍運新,為做好勘界工作連續半月帶領技術員和村民在山上摸爬滾打,餓了吃幾口涼飯,渴了喝幾口泉水,因為勞累過度,幾次暈倒在山上,村民稱讚他是為林改“玩命”的村支書。 二是把好合同簽訂關。在林地承包合同的簽訂中,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林地承包合同的格式和條款,明確承包期限,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核實承包林地的名稱、四至、面積、用途等內容,合同由村民委與農戶統一簽訂。敦寨鎮副鎮長王合明積極主動指導群眾簽訂林改合同,群眾都向他諮詢有關政策法規和業務細節,一時間,他的手機成了全鎮的林改“熱線”。 三是把好發證關。認真審核林權登記申請材料,圖、表、冊是否一致,人、地、證是否相符。核實無誤的,由鄉鎮發出受理林權登記通知書,在村裏進行公示,經公示無異議的,由縣林業局將林權登記申請材料報縣政府審批發證。偶裏鄉寨先村村民龍家旺手捧林權證,臉上樂開了花,他高興地説:“現在這本林權證把山林四至界線劃分得很清楚,我再也不用擔心發生糾紛了。” 四是把好檔案關。按照客觀、準確、完整、系統的基本要求,認真完善林權檔案管理,把林改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林改文件、會議記錄、勘界圖紙等原始資料及時整理造冊、立卷歸檔、分級保管,建立林權管理電腦數據資訊庫,保證林改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真正建成老百姓放心的“保險櫃”。新化鄉歐陽村村民歐陽可九是造林積極分子,個人營造油茶林600畝,看到村委辦公樓整整齊齊保存的林改檔案,由衷地説:“我手裏有了林權證,村裏林改檔案又存得這樣好,我沒有什麼不放心的了。” 明晰産權實現了農民“務林有其山”的心願,使農民耕山有權、務林有利、致富有門,真正為農民送上了開啟“綠色寶庫”的金鑰匙。全縣林改前每人平均林業純收入294.7元,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17.4%;林改後每人平均林業純收入351.5元,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20.7%,同比增長3.3個百分點,每人平均增加56.8元。 三、明晰産權是鄉村集體林場改革的關鍵 鄉村林場是錦屏林業發展的産物,是農民在發展林業生産實踐中的發明創造。1953年,錦屏縣河口鄉瑤光村村民採取荒山入股形式,聯合造林500畝,隨後制定章程,落實生産管護責任和收益分配辦法,從此誕生了錦屏縣第一個“鄉村林場”。錦屏鄉村林場經歷了1965年至1974年的發展時期和1975年至1984年的鼎盛時期,最多時達到603個。1985年至1987年,由於對林業生産的自身特點和規律認識不足,簡單地、機械地將大多數鄉村林場分掉,出現全縣性的搶砍盜伐,一時間全縣森林面積、蓄積、覆蓋率急劇下降,林業遭受重大挫折,實踐使農民認識到田地易管山難管,必須在明晰産權的基礎上,走合作經營、規模經營之路,他們自願把分戶經營的山林重新組合成立鄉村林場進行管理。從1988年起,鄉村林場逐步恢復。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鄉村林場已成為群眾自願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目前,全縣有鄉村林場376個,經營面積9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500余萬立方米。 在這次鄉村集體林場改革中,我們緊扣明晰産權這一核心,充分尊重群眾意見,願分則分,願聯則聯。縣委、縣政府針對鄉村集體林場容易産生産權不清、産權虛擬,改革不明晰、不徹底的問題,確保農戶權益不受侵害,積極採取“四有”措施,真正做到産權明晰。 一是有程式。鄉村林場如何合作經營由農民自己決定,群眾自發組織召開大會進行表決,並逐家逐戶簽字確認。偶裏鄉格溪村124戶村民投山入股,逐家逐戶簽訂協議聯合組建格溪林場,造林熱情高漲,人工造林9111畝。 二是有約定。鄉村林場通過建章立制,以嚴格規範的制度進行管理。茅坪鎮陽溪村林場林改中出售203畝的活立木收入50.8萬元,按照村民會議通過的分配方案,扣除林場15%作為發展林業再生産、5%村裏留作公益事業經費,其餘40.6萬元全部分配到群眾手中,每人平均529元,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三是有憑證。合作經營鄉村林場的農戶,不僅有林權證,還有股金證等憑證。目前,已經發放林權證3.71萬本,發證面積148.8萬畝,3萬多戶農民得到了林權證,同時農民憑著股金證參與分紅。如春蕾林場林改後林木採伐每年都憑股金證兌現股份分紅,農民得到了實惠,自覺自願地把原本到期的土地,繼續承包給林場經營50年,經營面積達到10.5萬畝,是貴州省最大的鄉村林場。 四是有利益分配。利益合理分配是鄉村林場的生存保障。鄉村林場可以同時存在土地股、投資股、勞力股等多種利益分配方式,每種方式都要細化,用制度固定下來。如龍池萬畝果場柏仁坡聯營分場,既有土地股、投資投勞股,又有經營管理股,分場經營面積200畝,共設計307股,其中土地股10股、投勞股50股、資金股220股、原有基礎設施股25股、無形資産股2股,每股股值1000元,總股金額30.7萬元,按投入時限要求,分別計算量化到股東戶頭。 我們在明晰産權上下功夫,農民群眾吃下定心丸。農民手持林權證,成為林業改革的決策者、實施者和受益者,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有效激發了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的熱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農民耕山育林的恒心永在,動力不衰,“殺不完的豬,砍不完的樹”的景象重現錦屏。(中共錦屏縣委 錦屏縣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