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陜縣:家裏分了山 返鄉創業天地寬

中國網 | 時間: 2010-11-17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過去,寧陜縣長期以木頭經濟為主,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林農在木頭上再無文章可做,紛紛外出打工,打工人數佔到全縣勞動力的70%左右。由於缺乏專業技能,只能幹一些下煤井、開礦山等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工作,每年都有十幾人死傷,甚至有的黑心老闆一兩萬塊錢就打發了事。另外,青壯勞力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生病無人照顧,小病也拖成大病;特別是小孩由於教育跟不上,有的甚至五、六歲了還説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每每看到這些守著搖錢樹受窮、不得不外出打工的情景,我們都無比心痛。帶著這個難題,我們多次進村入戶問計於民。調研中群眾紛紛反映,林是集體的,有錢不敢投,有勁無處使,只能外出打工掙現錢,聽到這些,我們下決心要改革,可還沒動手,好多幹部就打了退堂鼓,個別幹部甚至講,“改不改,我們不照樣拿工資?幾年一晃就過去了,換到別的崗位,就眼不見心不煩了”。就這樣僵持了一兩年,2007年,當聽説國家有一項林改政策時,我們十分高興,立即到省廳爭取試點,決心以林改為契機,讓林農回來,讓山林成為他們創業致富的平臺。

一、靠落實分山到戶政策,為農民工開闢就業機會

我們深知,要想讓農民回來,必須讓他們了解林改是一項好政策,必須給他們創造就業機會。為此,我們採取了4個硬措施,確保宣傳到位、落實到位、一舉成功。一是為了讓廣大林農和外出務工人員了解林改,我們給全縣1.7萬戶農戶一戶一封林改公開信,一戶一張林改年畫,一戶一冊政策讀本,另外,採取打電話、發短信、託人找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動員他們回來參與改革。聽到林改政策後,共有約三分之二的在外務工人員(8000多人)自願回到了家鄉。二是為了讓廣大林農支援林改,打消他們“林改可能是瞎折騰、折騰一陣就進行不下去”的顧慮,我們通過會議動員、算賬對比、典型引導等形式,打消大家的顧慮。三是為了讓廣大林農相信林改,確保打工仔等弱勢群體的利益,我們制訂了“三榜公示、一個標準”的硬杠杠,分配地塊、方案制定、分配結果實行張榜公示;整個集體林地分配一張圖控制、一套表統計、一個標準要求,確保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

我縣共有集體林306萬畝,蓄積量943萬立方米,通過嚴格落實家庭承包政策,戶均分得林地180多畝,蓄積量558立方米,戶均資産達50多萬元。2008年9月,受金融危機影響,三分之一的打工人員(5000多人)被迫返鄉,手捧著燙著鋼印的林權證時,許多返鄉農民高興地説:“在外打工不但家裏老人孩子照顧不上,還看人眼色,現在家裏分了上百畝的林地,一家人忙都忙不過來,再也用不著出去打工了”。

二、靠配套政策扶持服務,讓農民工甩開膀子大膽創業

林改在一段時期,留住了農民的身,但是由於無産業可發展,很多人又動了外出打工的心。正如古人所言,“有恒産者方有恒心”,於是我們一邊完成確權到戶任務,一邊抓配套改革,為他們放手創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援。一是統籌支農資金“扶”。把計劃、扶貧、農業、財政支農資金捆綁起來,對林業産業實行重點傾斜。金川鎮村民袁淼以前在廣州打工,2008年還鄉後依靠林權抵押貸款15萬元,在縣城辦起了農家樂,生意很紅火。二是開展技術培訓“傳”。針對金融危機被迫返鄉的5000多農民工,我們籌資40萬元,聘請2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巡迴到各鄉鎮舉辦免費技能培訓班,僅3個月,就培訓4300多人次。另外,還結合留守村民技術和能力基礎,大力開展食用菌栽培等重點培訓。新場鄉農民王朝政返鄉後,辦了野蜂蜜加工廠,不僅實現了自身致富,還帶動了當地100多戶農戶發展中蜂養殖,去年該鄉養蜂由前年的480桶增加到1800桶。三是實施連心工程“幫”。組建食用菌、乾果、蔬菜等五大産業組,縣委班子負總責、縣府班子具體抓,人大班子作指導,政協班子作督查;同時,四大班子也分別聯繫一個産業,幫助林農搞産業開發。縣委抓食用菌開發,縣府抓豬苓等中藥材開發,人大班子抓林間高山大鯢養殖,政協班子抓林下流動水冷水魚養殖;抽調縣鄉村千名幹部實施“連心工程”,將林業資訊和技術服務作為“十到府”的重要內容,幫助農民面向市場發展林業産業。四是建立服務平臺“促”。先後出臺了林業産業發展、林權流轉管理、資産評估、抵押貸款、森林火災保險、資源保護和服務體系建設等配套改革辦法,進一步激活了林業經營機制。建立縣級林權管理服務中心,在鄉鎮設立林權服務站,現已流轉林地7萬畝,發放林權抵押貸款470余萬元。五是培育龍頭企業“帶”。通過協調貸款、政策傾斜、領導包挂、幹部駐企等措施,培育松下菌業和龍泉大鯢兩個龍頭企業,不僅解決了幾百人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了很多“明白人”自主創業。筒車灣鎮農民張禮友,林改後對承包的300多畝板栗園進行嫁接改造,利用修剪的枝條發展袋料食用菌3萬袋,加上林下養雞、種植魔芋、栽培豬苓,年收入達到14萬元。他感慨地説:“林改不僅留住了我們這些外出務工的人,更穩住了我們的心。現在既有山林作舞臺,又有政府作靠山,正好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三、抓增收致富長遠規劃,讓農民富起來

農民留下來了,可是由於農副産品一多,又帶來了賣不出去的難題。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不僅會出現物賤傷農的現象,還有可能導致個別陳情等現象,影響整個林改的深入。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縣委縣政府不斷地下鄉調研,找農戶訪談,請客商座談。發現原因有三:交通不便,來的人少,這些綠色産品、有機産品、食療産品沒有太多人知道;農副産品多而雜,沒有一個標準,沒有保鮮措施,沒有統一包裝,且容易腐爛;整個山區林業産業沒有長遠規劃,客商去年來碰到豐收年貨就多,今年欠收就只能白跑一趟。摸透了原因、找到了癥結,縣委縣政府當即籌劃制定了以成立合作社、建立基地、招商引資和生態旅遊等4項措施為主要內容的《千村萬戶增收致富長遠規劃》,確保廣大林農通過經營山林,真正實現發家致富的目標。

一是建立專業合作社把農副産品統起來,為林農致富提供技術保障。通過輿論引導、政策扶持等策略,相繼建起大鯢養殖等林業專業協會35個,組建豬苓、食用菌等專業合作社12個,以突破標準化生産和市場開拓兩大難關為重點,加大資訊服務、市場服務,徹底解決了農副産品多而雜的難題。如豬苓是一種利尿抗菌極佳的中藥材,被人們稱之為“黑金”。尤其在海拔1100米以上且生長于茂密林下的豬苓,多糖及豬苓酸等有效成份含量極高、藥效極佳,市場價格極高。在林改前,人們也在集體林地下種植,但是苦於不是自家林地,擔心被別人挖走,豬苓種植量少也不成規模。自註冊豬苓産業合作社後,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科技指導、統一市場服務,豬苓品質、價格顯著提高,很多林農在豬苓産業中實現了發家致富的願望,目前,全縣豬苓已發展到80多萬窩,3年後投入市場,每窩産值300元,總價值達2.4億元,相當於每年每人增加收入1300多元。

二是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強化硬體設施建設,為林農致富提供強有力的硬體環境支援。先後引進省內外旅遊開發企業13家,投資總額達50億元,相繼建起了秦嶺會客廳、上壩河國際狩獵場、筒車灣峽谷漂流等一批項目。通過項目建設,完善了交通、水電、物流中心等硬體設施,不但為農副産品運送、市場對接搭建了平臺,還創造了若干個務工崗位。不但解決了本縣勞動力務工問題,還從縣外引進勞務1000多人。

三是制訂一菌三園四基地産業規劃,讓林農致富有抓手。以“一菌三園(食用菌、板栗園、核桃園、藥材園)”建設為主導,四個示範基地(反季節食用菌栽培、豬苓人工栽培、大鯢養殖、冷水魚養殖)建設為引領,制定了百村萬戶農民增收規劃,做到村村有主導産業,戶戶有增收項目,年年有發展目標。如:昔日打工謀生的旬陽壩鎮大寺溝村村民趙國成分得林地186畝,他選擇了離家較近的林地種植了豬苓600多窩,每年收入就達到2萬多元,他形象地説:林改政策得民心,政府給咱把山分;家家戶戶忙創業,林下銀行送黑金。

四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讓林農致富有平臺。鼓勵各鄉鎮開展“秦嶺會客廳”、峽谷漂流等生態旅遊項目,引導林農開發“秦嶺人家”、“秦嶺客棧”等農家樂,來縣旅遊人數成倍增長,2009年旅遊人數突破了60萬人。皇冠鎮借助林改東風和海榮集團的實力,調整了部分規劃,把一些砍樹開山的建設性項目停了下來,開展“休閒氧吧遊”、“山寨農家樂”等生態旅遊項目。還新發展農家樂28戶,土特産銷售等各類商鋪31家,新增運輸車輛38台,創造務工崗位270多個,直接圍繞旅遊從事三産服務的人員達到650余人,林農戶均收入達2萬多元。

林權改革建奇功,一業帶得多業興。通過連續幾年的加快發展,全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幅2008年名列全市第一,2009年躍居全省第一。財政收入也比林改前翻了近一番,先後為所有學校實施了“蛋奶工程”,為全縣高中生免了學雜費,為全縣農民上了新型養老保險。隨著條件的改善,昔日沉寂的山鄉又熱鬧了起來。不少返鄉農民工都高興地説:家裏分了山、創業路更寬,政府來幫助、致富有靠山,昔日打工仔、今朝林老闆。(中共寧陜縣縣委、寧陜縣人民政府)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