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破難題徹底均山 憑優勢打造基地 |
中國網 | 時間: 2010-11-17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浦北縣地處廣西南部六萬山區,面積2521平方公里,人口87萬,有集體林地244.9萬畝。從2009年3月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浦北縣把均山到戶、還山於民作為出發點和著重點,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目前已完成發證面積223.8萬畝,佔集體林地面積的91.3%;均山到戶率85.3%。為發揮優勢,把浦北建成南方重要的速生豐産用材林基地打下了基礎。 一、正視問題,不給農村和諧穩定留隱患 浦北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林改一開始,浦北縣就把改革的基本任務定位在讓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以解決發展的根本動力問題。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全面徹底地把林地均分到戶面臨著三大難題。林業“三定”時保留的集體統管山,由於各個時期林業政策的不一致性,造成一是一部分已流轉為企業或大戶承包經營;二是一部分按照“誰造誰有”的政策在少數農戶手中;三是有一部分仍由集體統一管理,但是已劃為公益林,如何讓農民均等地享有這三部分林地的家庭承包經營權,成為全面均山的攔路虎。如果繞道而行,簡簡單單地按照目前現狀勘界確權,換發林權證,實行起來波動較少,風險小。但結果是留下了山不均、利不平的“尾巴”,林改很可能煮成了“夾生飯”,也為今後留下不和諧不穩定的隱患。如果迎難而上,盡可能公平地均分到農戶,讓農民得大頭,佔大利,雖然改革難度大,棘手問題多,風險高而且費時費力,但分山徹底,利益均衡,減少了隱患,能確保農村長期和諧穩定。在這兩種選擇面前,我們反覆認真學習了中央10號文件,更深刻地理解了這次改革的真諦,就是要保證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初始産權分配上的平等權利;並多次深入村組調研,了解了農民盼分山、盼致富的迫切心情,決心從最大多數老百姓的利益出發,從根本解決林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出發,不打折扣,不留隱患,徹底解決問題。統一了思想認識,縣委縣政府決定,把均山到戶率作為推進改革的硬指標,尊重民意,聚集民智,舉全縣之力,統籌協調,破解“三難”。 二、破解“三難”,讓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 破解第一難,在保持“誰造誰有”政策延續的情況下,將“大戶山”均山到戶。過去曾以“誰造誰有”的政策鼓勵農民在集體的荒山種樹造林,形成了一些造林大戶,造成農民無山可分,農民反映強烈,要求均山到戶。但是,要均山到戶,實施起來困難多、阻力大。難點是要保持“誰造誰有”政策延續,維護“大戶”對所造林木的所有權,山和林的矛盾難以協調。我們首先耐心細緻地做好“大戶”的思想工作,講中央的林改政策,講每戶農民作為集體組織成員對集體林地都平等享有承包經營權,讓他們接受分山,然後再協調妥善處置林木。對均山林地上的林木,我們採取了四種途徑靈活解決。途徑一,林木成熟的,優先發給採伐指標,由造林大戶伐木後把山歸於得山農戶;途徑二,由造林大戶與得山農戶協商,簽訂租地合同,付給租金,繼續經營至林木採伐後再將山歸於得山農戶;途徑三,造林大戶與得山農戶以股份合作方式,約定林木採伐後的分成比例,雙方簽訂協議後,共同管護山林,將來共同受益;途徑四,由造林大戶與得山農戶協商,將活立木一次性作價賣給得山農戶繼續經營。泉水鎮橫流村委葉屋村民小組的村民在分到“大戶山”後,感動地説:“如果不是這次林改, 我們可能永遠都得不到山了。” 破解第二難,在維持原有經營合同穩定的情況下,將“流轉山”均山到戶。把已出租或入股方式流轉的集體山均山到戶,難點是既要維持原有經營合同的穩定性,保障投資者的正當權益不受侵害,又要實現群眾近期有利、長遠有山的願望。對此,我們採取了預期均山的辦法。把山預分到戶的同時,由村民與村民小組簽訂《關於維護集體山流轉合同的協議書》,維持流轉合同至期滿。流轉期間的承包費或租金,按預期均山中各戶所佔的比例均分到戶,流轉期滿後經營權回歸農戶。通過預期均山,流轉集體山實現了“軟”均山,零侵害、零糾紛,包括金光集團在內的一些造林企業和經營大戶的投資利益也得到了維護。白石水鎮新圩村新一村民小組有集體山391畝,1996年承包給他人種植荔枝,承包期20年,按合同約定,承包期滿後荔枝和山一起歸還村民小組。這次進行了預期均山,村民梁德華分得了8.96畝269棵荔枝,再過幾年就將是荔枝樹的主人,伸手可及的致富前景讓他從心裏十分擁護黨的林改政策。 破解第三難,在保證生態得保護的情況下,將“公益山”均山到戶。公益林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森林資源,均山的難點是到戶以後怎樣保證生態得到保護,同時農民從公益林的經營中得到收益。我們慎重對待這個問題,區分不同的情況,從實際出發,採取宜分則分的原則,盡可能地把集體統管的公益林確權到戶。具體操作是,對到戶的公益林由村民小組和農戶簽訂《集體公益林管護到戶協議書》,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和責任,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分配方法,把經營權、管護權、收益權交給農戶。公益林“三權”由集體向農戶轉移後,管護責任更加落實,生態保護得到加強,同時由於産權進一步明晰,促進了林下經濟大發展,如龍門鎮的紅椎公益林均山到戶後,農民加強了管護,在生態得到更好保護的同時,2010年上半年,林下紅椎菌産量達18.5萬公斤,比去年同期增産5.5萬公斤,農民增收2200萬元。 三、發揮優勢,把浦北打造成用材林基地大縣 全面均山到戶後,縣委、縣政府把如何引導農民致富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我們認識到浦北縣具有水熱條件優越,適宜速生豐産用材林生長以及當地農民有比較豐富的經營經驗的突出優勢,林改後有了山的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也認識到速生豐産林基地建設不僅關係到浦北林産業大發展的原料供應,也關係到國家木材安全的戰略問題。認清了優勢和形勢,我們因勢利導,統籌協調,針對農民的需求開展工作,推進速生豐産林基地大發展。 一是著力科技服務,促進營造林水準大提高。針對林改後農民缺技術盼技術的情況,我門開展了經常性的送科技下鄉活動,並採取多種途徑進行技術培訓,扶持建立了科技示範村39個,科技示範戶282戶。有了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農民放心投入,舍得投入,“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當地的優勢用材樹種桉樹的輪伐期大大縮短,4—5年即可成材,每畝收入可達2800元以上,林地價值成倍增長。 二是依靠企業帶動,促進速豐林基地大發展。浦北速豐林的迅速發展,吸引了近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林改後有15家上規模的木材膠合板廠和36家木材單板廠落戶浦北林木産業園,形成了木材精深加工産業集群。林産加工業的發展使農民的木材有銷路,有市場,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速豐林基地的更大發展。尤其是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十萬返鄉農民工,看到了“他鄉失業,回鄉發財”的希望,把打工積攢的資金全部投入發展速豐林,在浦北掀起新一輪造林高潮。林改後,全縣農民投入造林資金3600萬元,新種植工業原料林12萬畝,大大超過歷年4萬畝左右的造林速度,使速豐林基地面積達到53萬畝,“綠色儲蓄”達到9億元。 三是提供金融支援,解決資金不足的後顧之憂。林改後,我縣出臺了《浦北縣農村信用社森林資源資産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試行)》,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縣人財保險公司也積極開展森林保險業務,林業部門積極搞好相應的林木資産評估服務。部門協同,聯手服務,為林農森林保險、抵押貸款開綠燈。全縣已進行林木抵押貸款905萬元,森林保險面積9700畝,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為農民發展速豐林基地開闢了籌集資金的新渠道。 除速豐林基地外,我們還採取多種措施扶持農民發展了八角、荔枝等特色經濟林基地,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林下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全縣的林業産業已呈現出戶有基地,村有産品,縣有産業的發展格局。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縣農民來自林業的每人平均收入比改革前增加了520多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增收致富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沐浴林改春風的浦北,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民更富。縣委、縣政府決心乘著改革的東風,不斷創新,銳意進取,將浦北打造成北部灣經濟區的用材林基地大縣,引領農民在産業發展中興林致富,加快步入小康社會。(中共浦北縣委員會、浦北縣人民政府) |